横刀十六国(594)

作者:苍穹之鱼 阅读记录

江东这艘破船在狂风巨浪中摇摇晃晃而不沉没,功劳最大之人是谢安。

当初王氏与桓温叫板,如果谢安站在王氏一方一同发难,只怕桓温连楚王都当不成。

仔细来看,桓温的种种行径,其实都有谢安在暗中推波助澜。

说不定两人私下早已结盟。

“不必高看谢安,他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谢家,桓温的楚国有一半是谢家的,你说谢家是愿意来大梁当贰臣,还是愿意与桓温共治天下?”

世上所有的一切都遵循最大利益原则。

谢家在江东是半个皇帝,从一个二流士族,发展成为高门中的翘楚,岂会轻易舍弃到手的一切?

王猛道:“陛下所言甚是,昔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语,若能挡住大梁此次进攻,日后江东便是桓与谢共天下。”

谢家子弟在外为太守、镇将,在内为侍中、散骑,荣宠一时。

桓温立国,动摇不了谢家的权势,反而要拉拢谢家。

李俭恍然大悟,“儿臣明白了,谢安当年之所以联姻,是为了以防万一,万一江东灭亡了,谢家在大梁也有所保障,能继续延续下去,此人心思倒是深厚。”

两头下注,是士族们的常规操作。

“魏晋之衰,皆在士族只为门户一己之私尔!”李跃微叹了一声。

不是士族中没有人才,相反,一个个都聪明绝顶,各种内斗智计百出,空前绝后,将自己的家族推向顶峰,凌驾在社稷黎民之上。

李跃个人觉得两晋只是一个士族形成的利益共同体,不算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不仅比不上魏晋,连春秋战国都不如,完全是一次历史的倒退。

这种倒退不仅是军事上的,是各方面全方位的倒退,华夏第一次在胡人面前失去了所有优势。

所以魏晋以来,种种荒诞、无耻、无能之事之行层出不穷。

谢家如今是这个共同体中鳌头,不把刀架在他脖子上,怎么会轻易投降?

猫儿绝不会放弃到嘴的荤腥。

李跃从来就没对谢安抱有太大希望,他有才干不假,但比起王猛、周牵差太远了,也就跟小舅子崔宏一个档次,“朕此番南征,不仅是为一统天下,还为革除魏晋以来华夏之积弊,还天下以朗朗乾坤!”

这种事情不能再让王猛去做了。

如今他已经是大梁首相,身上担负着更重要的任务。

“父皇英明。”

“陛下真雄主也。”

二人目光都带着一丝敬意。

李跃从软榻上起身,“传令诸军,洛阳集结,随朕一统南北!”

第七百二十四章 南征

大军陆陆续续向洛阳集结。

各地的粮草也提前输送至前线。

三路之中,东路最为轻松,从洛阳出发,顺颍水而下,直达寿春。

出征时,洛阳父老皆来送行,浩浩荡荡人头攒动。

洛阳这座古都在大梁治下逐渐恢复昔日之繁华,人口七十余万,洛中地区阡陌纵横,村郭相接,人口近两百万。

东西商旅络绎不绝,南北货物络绎不绝。

李跃仔细叮嘱李俭不要过多干涉战事,以稳为主,遇到不明之事,多询问桓伊和刘应。

“父皇用心良苦,儿臣知晓。”李俭骑在马上,身体略显瘦弱,比不上他的几个兄弟。

“俭儿……”崔言思又哭哭啼啼起来,这么多年还是没改这毛病。

“哭什么,弄得像送丧一样。”被她这么一弄,李跃一阵烦躁。

崔言思瞪大眼睛,眼泪总算是止住了。

“母后不必担忧,儿臣又不是真的去前线厮杀。”李俭反过来安慰她这个当母亲的。

“好了,将士们在城外等候多时,早些去吧。”李跃挥挥手。

每次弄得都像生离死别一样,晦气。

身为储君,身上没有军功挂着,以后如何镇得住将兵悍将?

更不用说他的几个兄长,颇有将才。

李佑一到西域没两月,便打了一场胜仗,击溃匈奴、柔然、高车联军,阵斩两千有余,俘虏五千人,虽是小胜,但也让秦国在七河流域支棱起来。

李傥在东边,沾染了辽东的凶悍之气,经常率千余骑扫荡北方库莫奚、契丹、鲜卑等部落,与高句丽的摩擦中设计埋伏,射杀敌将而归,勇冠三军,短短三四年间,李傥在辽东军中声名鹊起,成为崔瑾的左膀右臂。

其他几个兄弟也不是泛泛之辈。

李信、李儁、李佶几个小的,在尚武堂中也是崭露头角。

李跃对子嗣的培养绝对下了大功夫,除了言传身教,还为他们请有才干之人为师。

不过这也让李俭压力巨大,每个兄弟背后,都或多或少有一股势力支持。

关东士族、关西士族、被同化的诸部、勋旧、寒门庶族等,或多或少的卷入其中,换了另一个种争斗方式。

李跃对此也是无可奈何,好在自己身强体壮,只要女色上稍微控制控制,再活三十年,到六七十岁问题不大。

三十年,太子的根基只怕稳如泰山,无人能撼动。

“父皇、母后,儿臣去了。”李俭在马上拱手,然后头也不回的向南缓缓而行。

崔言思又泪眼婆娑起来。

“哭什么哭,朕每次出征的时候,怎么没见你掉泪?”

这话成功换来她的一个白眼,心不在焉的敷衍道:“陛下何等人物?何须臣妾忧虑?”

“这么说就没心没肺了。”

有些女人过了三十就是豆腐渣,有些则是一朵花。

崔家人全都相貌堂堂,崔言思保养不错,三十四五,越发雍容华贵。

看的李跃心头一热……

李俭率五万步骑向东,李跃悉心安抚了后宫之后,率三万大军向南。

如果江东还有难啃的硬骨头,谢玄的北府军肯定算一块。

毕竟历史上不可一世的苻坚就是葬送在北府军手上。

不过苻坚一次发动八十万大军,属于蛮干,除了增加后勤负担,基本没什么大用,真正能战的精锐也就六七万规模。

从这一点上看,苻坚其实不是知兵之人,跟他爹苻雄差太多了。

淝水大败后,手上其实还有不少兵力,关中基本盘还在,却连姚苌都干不过,被其反杀。

一个月不紧不慢的行军,沿途不断鼓噪,号称十万大军,缓缓抵达襄阳,摆出一副要猛攻乐乡的架势。

又给桓温、谢玄各自去了一道诏令,让他们主动投降。

桓温这一次不装了,撤掉以往的恭顺,痛骂大梁为狄梁,李跃为胡皇,率北方禽兽来残害江东百姓……

谢玄回复颇有谢安的风格,非常客气的劝李跃息兵,两家各安南北,免失和气。

“给末将一万精锐,不破江南,提头来见!”这种场合少不了张蚝。

李跃望着地图,如今巴中已经拿下,薛强三万大军在西,曹堪两万镇军在北,若是强攻,谢玄肯定抵挡不住。

楚军号称五万大军,实则能战之军也就谢玄手上万把北府军,其他都是凑人数的。

不过长江以南要塞、坞堡星罗棋布,全都贴着长江,一座一座的啃,损失必定不小。

夷狄镇军死再多李跃不会在乎,但黑云军死伤一个,李跃都会心疼。

他们才是梁国的底蕴。

而且怎么渡过长江也是一大难题。

梁国水军在海上,江东水军一半在荆襄。

“仗不是这么打的,再说为何死磕江南?”李跃笑道。

“不攻江南,攻何处?”张蚝勇冠三军,一向不爱动脑筋,喜欢直来直去。

徐成道:“陛下之意莫非在武昌?”

夷陵至夏口这一段全是要塞,重兵防守,但到了武昌,兵力相对稀疏一些。

“不错。”李跃点头。

徐成道:“末将与谢玄交手几次,此人擅兵法,颇有谋略,既然防守江南,必定不会疏忽武昌,武昌兵力稀少,皆因城池坚固,粮草充足,不惧外地来攻。”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