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刀十六国(595)

作者:苍穹之鱼 阅读记录

孙权曾迁都过武昌一段时间,后有陆逊、诸葛恪、陶璜等江东重将防守。

到了东晋,武昌依然是重镇,有大将镇守,襄阳、江陵、武昌组成一个铁三角,拱卫长江中上游。

江东丢了襄阳和江陵,肯定要在武昌上下功夫。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自己能想到的,敌人一定能想到。

李跃盯着地图,长江自夷陵转向东南,至洞庭湖折转向东北,与汉水相接,襄阳正好处在三角防御的中心位置,心中顿时有了对策。

谢玄只有一个,北府军只有一支,但要防守的区域太多了。

“兵法有云,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今以吾军之众,吾国之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谢玄何险之足恃乎?”

虽说江东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但不拿出点真本事,结局如何,还真不好说。

就像南宋,抵挡蒙古六年之久。

李跃没这么大的精力鏖战六年,也不可能这么打,“就让江东群鼠见识见识朕的手段!”

第七百二十五章 君臣

建康。

桓温对梁军南下早有预料,并没有多惊慌,再说梁国也不是第一次南征了。

前几次一见长江,掉头就走,不越雷池一步。

江东已经形成了心理惯性。

“有长江天堑在,我江东何惧之有?众卿大可安心!”桓温坐在御榻上,头戴白玉十二旒,上玄衣,下朱裳,蔽膝、佩绶、赤舄,皆绣有祥云,加上桓温相貌堂堂,长须飘飘,颇有人君之相。

比司马家的几位皇帝看上去威严多了。

江东尚仪表、崇相貌,桓温任何一面堪称完美。

新朝的气象全集中在桓温一人身上。

“陛下英明!”众臣举起牙笏。

以前朝堂上还有些江东豪强在,如今连个影儿都没,清一色的王谢荀褚陈袁郗等北方士族,间或有一些荆州将领。

面对梁国的重压,江东士族空前团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生死存亡之时,大家还是能一直对外的。

短短两三个月间,桓温就拉起了一支七万人的大军,装备齐全,粮草充足。

加上手上的荆州军,谢家的北府军,江东可战之军在十二万上下。

手上有人,心中就安稳多了。

桓温这个楚国皇帝也当的像模像样。

甚至连司马家的人也一概用之,毕竟桓温也是司马家的女婿,两边都是一家人。

可以说江东只是换了个国号,其他的什么都没变。

士族与楚国皇帝桓温一起共治江东。

就连曾经极其严格的庚戌土断也暂时放下,以换取士族的支持。

总之,挡住梁军,什么都有,挡不住,什么都没了。

“朕已联合代国,袭扰其幽代,牵制其兵力,北虏夷狄混杂,外强中干,虚张声势而已,只需一战胜之,便会分崩离析,届时便可克复神州,恢复中夏,一扫胡尘!”

关键时候,桓温捡起了当年王导的口号。

也只有北伐方能凝聚人心,不管打不打得赢,能否实现,喊一嗓子总是要喊的。

“陛下所言甚是,北虏此来,未有水军,皆为步骑,此以彼之短迎我之长也,此战梁贼必败。”袁宏极力奉承。

“陛下登基以来,一扫往年之颓势,士卒振奋,人心安定,皆欲为大楚效死,北虏此来,无能为也。”荀籍也是疯狂巴结。

桓温登基后,对荀氏还算厚道,不计前嫌,拉了荀家一把。

荀籍感激涕零。

这两人马屁拍起来,其他人也跟着奉承,殿中一片喜气洋洋,没有半点如临大敌的紧张。

不过总算还有人头脑清醒,郗超拱手道:“长江沿线,夷陵、夏口、武昌、濡须为重,今所虚者,武昌也,梁主亲至襄阳,定有图谋武昌之意,不可不防。”

战略大多是阳谋。

拿下武昌,就能将谢玄的北府军截断在长江上游,一口一口吞掉。

稍有眼力之人都能看出。

“侍中之言是也。”桓温扫了一眼谢安,并没有出兵救援之意。

建康面临的压力更大,梁军在淮南集结十一万大军,对濡须虎视眈眈。

谢安缓缓道:“多谢侍中提醒,小侄谢玄昨日已经来信,并未疏忽武昌防务,一万水军严阵以待,五百战船横列江上,一旦下游有变,自乐乡而下,旬日便可驰援武昌。”

“谢家人才辈出,长江之上应是无忧,听闻此次北虏太子亲自领兵,乳臭未干之辈,朕将亲讨之!”

他桓温也不是什么人都能来踩一脚的。

在他眼中,这似乎是一个契机。

三路梁军,随便破一路,其他两路也难以久持,梁国此次南征也就失败了。

此言一出,殿中议论纷纷,很多人的目光变得复杂。

桓温北伐四次,只赢了一次,两次惨败于合肥,最后一次,梁军连主力都没出,桓温就败在曾经的部下邓遐手上。

这种战绩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梁国败一路,固然南征失败,但桓温若是败了,江东立即灰飞烟灭。

而且这种可能性非常大。

“咳咳……”谢安咳嗽两声,殿中迅速安静下来,“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陛下如今乃一国之君,身系江山社稷,不可犯险,梁军声势虽大,江北有濡须之固,敌虽有十万之众,难以撼动,不如待其疲敝,然后可击也。”

如果是别人的谏言,桓温可以不当回事,但谢安之言,他不能不听。

没有谢安点头配合,桓温入不了建业,也篡不了位。

郗超难得的与谢安意见一致,“陛下一旦出兵,若吴会逆贼北上,建康将为贼所趁也,眼下形势,有长江天堑在,一动不如一静,利守而不利攻,彼十数万大军伐我,数月而不能克,自会退兵。”

几乎所有人都将希望寄托在长江上。

当年王濬能破东吴,最主要还是江东出了一代暴君孙皓,国中混乱,主动投降。

楚国上有明君,下有贤臣,东吴如何能比?

“卿言是也。”见这么多人反对,桓温也只好收回成命。

关键这帮人阳奉阴违,桓温事情也办不成。

在江东当皇帝,绝不是一言九鼎。

这时谢安举起牙笏道:“陛下登基以来,荆州军袭扰地方,江东百姓深恨之,故有吴会之乱,今大敌当前,愿陛下稍加约束。”

不是谢安要在这个时候跟桓温过不去,而是荆州军闹得实在不像样。

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从江南抢到江北。

周围百姓纷纷逃散,没有人,楚国就只剩下士卒和士族,这日子怎么过?

殿中的几个荆州将领当即投来愤怒的眼神。

不等他们说话,桓温道:“此事就不劳谢令君多虑,如今强寇在外,不宜伤将士之意。”

这个时候整肃荆州军,借桓温一个胆都不敢。

荆州军已经养成了桀骜不驯的性子,一个处理不当,这帮人乱起来,都不用等梁军来攻。

没了荆州军,桓温屁股下面空荡荡的,以后只能任士族们摆布,如同司马家一样。

桓温还要靠荆州军压制江东士族。

所以荆州军成了江东的一个死结。

“陛下……”谢安欲再劝。

桓温挥挥手,“今日到此为止,此事改日再论。”

第七百二十六章 调

李跃盘点着手上的筹码。

黑云中军三万,徐成部黑云军一万余,曹堪部镇军两万四千余,上游巴中薛强部一万三千薛氏部曲,周楚、邓定、常璩等降军两万余。

总兵力在十一万上下。

表面兵力众多,实则可战之军并不多。

曹堪部的镇军大多是北方迁徙而来的夷狄,人心不齐,训练不足,装备低劣。

薛强、周楚被挡在信陵以东,虽然占据上游,却没有大船,长江地利完全掌握在对方手上。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