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录+番外(119)

作者:南十字星2019 阅读记录

崔立禁止城中婚嫁,索聚贵戚官员妻女供其淫乐,派兵至济国公府索要纨纨时,仆散宁寿拜过祖父、父亲、长兄灵位,亲持刀弓敉杀乱兵,与之同归于尽。

四月十八日,崔立率兵将皇后徒单氏、太后王氏、梁王完颜从恪、荆王完颜守纯及各宗室绑缚驱赶到开封城西南的青城,并开门献城投降,谁知蒙军并未优待,一样掳掠崔立妻女,尽括家财。

一百零五年前,大宋东京汴梁被女真族铁骑踏破,那一年,正是宋钦宗靖康二年,史称“靖康之难”。

一百零五年后,汴京作为金国京都再次破城,一辆辆象辂、革辂、耕根车、重翟车、金根车,满载着太后王氏、皇后徒单氏及金朝皇宫内有位号的嫔妃,亲王郡王、公主郡主等宗室男女五百多人,从开阳门鱼贯而出,车后紧跟着医官、卜士、工匠和绣女等,被蒙兵一路鞭打驱赶前往蒙古和林。

窝阔台在丞相耶律楚材的劝谏下虽未屠城,但“唯完颜一族不可赦”,出城不久,主帅速不台下令将所有金朝宗室男子一一挑出验明正身,排成一排站在路边,无分老幼,悉数诛杀,怀信、怀义兄弟与守纯及其三子皆未幸免。遍地的鲜血激起了蒙兵的兽性,狂叫着冲入已魂飞魄散的金国后妃的车辆中,后世宋人报复靖康之耻,作《尝后图》记录哀宗皇后徒单氏受辱惨状。

暴行一直持续到次日早晨,捱过□□留下条性命的宗室妇女和宫娥绣女们又被押解上路,“在道艰楚万状,尤甚于徽、钦之时。”

道旁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

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

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元好问

[1]注:见唐代王勃《滕王阁序》,后文中李俊卿所引都出自此篇。

[2]注:见宋代黄庭坚《答李几仲书》。

[3]注:即金末帝完颜承麟。

作者有话要说:

期待您的评论反馈,如您喜欢请推荐给更多人哦^^

第77章 【尾声】中州

崔立兵变献城之时,元好问在朝中任左司员外郎,官职虽小,才名却著,故而也在献俘名单之内。

元好问深知蒙军素有屠城惯例,煎熬之下,决意置个人毁誉得失于不顾,毅然忍辱写下《寄中书耶律公书》上呈蒙古丞相耶律楚材,请求保护王若虚、杨奂等五十四名中原大儒,委以重任。而后又在耶律楚材的引荐下,两次冒天下之大不韪去觐见蒙古大汗。

这一惊世骇俗的举动,使得元好问饱受“贪生怕死”“厚颜无耻”“卖国求荣”的责难,然而汴京生民、中原大儒和金朝典章文献却得以保存,千秋功过,自有后世分明。

虽有上书之功,元好问依旧楚囚南冠,被蒙军羁押至山东聊城,也是在这里,听到了皇帝身死,金国灭亡的消息。

那是天兴二年,归德无粮,皇帝又往蔡州,在双沟寺避雨时,见身边人马稀疏,仪卫萧条,不觉悲从中来。翌日晨起,潘守恒进梳栉,劝道:“愿陛下还宫之日无忘此草庐中,更加俭素,以济大业。”皇帝闻言,凄惋咨嗟良久。

到达蔡州后,金军垂死挣扎,哀兵小胜,蒙古多次攻城失败,“不复薄城,分筑长垒,围之”,并定下了联宋灭金之策。

十月,宋廷派遣鄂州兼江陵府副都统孟珙领兵二万、运粮三十万石踏上了灭金的征程。

十一月初五,宋军与金军在息州狭路相逢,接战不到一个时辰,便一举击溃前来阻击的金军,并一直追杀到高黄坡,斩敌一千二百,俘虏了大批战马,顺利地与蒙军会师于蔡州城外。

十二月初一,蒙军于息州击败金将武仙,海州、沂州、莱州、潍州等地守将遂纷纷望风而降。至此,宋蒙联军正式完成了对蔡州的包围,内防金兵突围,外阻金兵入援,将之变作一座孤城。无奈之下,金军只能临时招募民兵御敌。

十二月初四,金军忽开东门,意图突围而出,被宋军击败。

十二月初七,蒙军决练江,宋兵决柴潭入汝水倒灌蔡州城。

十二月初九,蒙军破蔡州外城,宿州副总帅高剌哥战死。

十二月十九,蒙军攻破蔡州西城,炮军总帅王锐杀元帅谷当哥,率三十人降蒙古。

十二月二十,皇帝以行在内最后一点御用器皿分赐兵将,激励士气。

十二月二十四,皇帝亲自带兵从东城突围,却被宋军所设的鹿角战栅所阻挡,杀斗而还。

天兴三年正月,蔡州城内断粮已久,乏食缺水,鞍靴甲革包括军鼓鼓皮所有能吃的都被吃尽。

正月初十,宋军攻陷城南。

至此,所有的人都知道,最后的时刻终于要来临了。

“古无不亡之国,亡国之君往往为人囚絷,或为俘献,或辱于阶庭,闭之空谷。吾必不至于此!”深夜里,皇帝双手挽起全身甲胄的承麟,郑重地冕旒加于他兜鍪之上,微笑道:“吾弟当为尧舜。”承麟大惊,坚辞不受,皇帝复道:“朕所以付卿者,岂得已哉?朕素肌体肥重,不便鞍马驰突。卿平日捷有将略,万一得免,祚胤不绝,此朕志也。”承麟身为宗室,自有传续祚胤之责,只得含泪叩首应承。皇帝命宋珪潘守恒等传令文武官员,入内拜见新帝。参拜未绝,东方待晓,宋蒙联军已将杀到,承麟一把扯开衮冕,露出带血的甲胄,头也不回地冲了出去。

皇帝惨然一笑,缓缓走回居室幽兰轩,命焦春和结绳于梁,投缳自尽。

宋珪奉命聚薪焚烧幽兰轩,还未烧成灰烬,联军已破墙而入,抢夺皇帝尸首,宋珪、潘守恒、焦春和奋力反抗,殉主而亡。

承麟退保子城,突围未果,亦死于乱军之中,凝光随之跳下城楼。

达及保与忠孝军士卒忘死杀敌,直至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五百余名官员、士卒听闻皇帝业已崩逝,纷纷投汝水殉国。

天明了,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用光明见证一个王朝永远堕入黑暗,金朝自太/祖完颜阿骨打建国至此历一百一十九年,亡。

-

-

四人听罢,唏嘘不已,元好问喟然道:“又过了一年,我从聊城狱转到冠氏狱,收集了许多狱友和国朝士人的诗词文赋,一一抄录校对,再过了四年,我获释出狱,回到家乡忻州,将这些年收集整理的诗文按照作者归类,再为作者立传记录生平,编成十卷,取名《中州集》。”

回雪微微睁大双眼,低呼道:“以诗存史!元翁翁曾经和将军说过的。”元好问点头道:“正是,姑娘好聪明,若朝廷实在不肯让我撰修金史,那么这部《中州集》或许也能使后世管窥一斑。”

李俊卿闻言,忽而走到元好问身前,恭敬揖道:“晚辈此番出门,正是因为元学士修史。”

此言一出,其余四人皆诧讶不已,李俊卿环视众人,声气诚恳:“五年前,家父移家至青州,此地是我李氏故乡,与外祖母的家乡莱州相去不远,家母很是欢喜。又因山东曾是外祖父抚牧之地,家母格外思亲,闲来常与我们讲述外祖父的故事,也叹息他沉冤未雪,朝廷便已覆灭了。”九娘想起仆散宁当年苦心积虑为仆散安贞申冤,亦深感悲怆。

李俊卿又道:“近日来,家母听闻元学士将修撰金史,担忧外祖父被史书记为谋逆乱臣,恶名传扬后世,愈发焦急,整日伤心哭泣。家父心疼不已,因晚辈自幼随父经商,惯识世路,便遣晚辈前来相寻,告知外祖父的冤屈,求元学士秉公执笔,莫使功臣生前蒙冤、身后受辱。”说罢,他一撩衣摆,双膝跪地,端端正正地磕了一个头。

元好问连忙扶起,含泪道:“公子不必如此,请转告令堂,仆散将军冤屈世人皆知,元某定会在史书中还他一个公道。”李俊卿一揖到底,再三谢过。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