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191)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自己可以卷起袖子大干特干,谁敢不服气。

诸王进京,朱高炽早就知道朱元璋想要干什么,在各种声音中,明确藩王的政治意义。

看起来是要求各藩王遵守法度,不得作威作福,并且下发《永鉴录》,是朱元璋对藩王们的说教。

可永鉴录这个永,就说明了一切。

总之,朱元璋仍然会使用藩王,但是也考虑了文臣们的忧虑,不让藩王实力超过朝廷。

不过这个度,在每个人的心目中不一样。

有的人认为的度,希望藩王什么军权都没有,有的人希望所有的藩王加起来,实力也不如朝廷。

而在朱元璋心目中,藩王肯定是要发挥作用的,不论是对外还是对内。

对外的效果非常显著,至于对内。

蓝玉大案就离不开几个实权藩王的作用,朱元璋非常清楚,如果国内有人造反,就算京师不行,那还有外面遍地的藩王。

又为了保证朝廷的稳固。

燕王当下威望最大,所以设了宁王,还有改封地立沈王等。其次的晋王,在山西设代王,谷王。

反正朱高炽已经看穿了未来几年的政治局势,针对这个局面,他会在北平府内深根细作,通过经济控制大宁,辽东,然后用经济绑定陕西,陕西。

等秦王,晋王死后,燕王一举成为北境超然的势力,那时候朱元璋就算醒悟,也为时已晚,因为他的天命已到。

无论朱高炽在想什么,殿内的文臣武将们,视线不约而同的看向小王爷。

没有人意外,小王爷已经代理过王府权利一次。

至于小王爷的能力,也没有人质疑。

燕王府父子两人合起来,发挥的作用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简单。

“遵王命!”

人们纷纷拱手说道。

……

王府。

朱棣明天就要出发,王妃看朱棣神色迟疑,好奇的问道:“你不是诸事安置妥当,为何还焦躁呢?”

“担心老大。”朱棣忍不住说道:“你可要盯着点。”

徐氏有些纳闷。

“你既然不放心老大,为何又把事情交付给他。”

徐氏的态度很明显,不愿意监督儿子。

以前朱棣离开北平,诸事会交付给她监督,长史府事无巨细都会通报王妃。

现在儿子大了,徐氏可不愿意再插手,免得母子生分。从小耳濡目染的徐氏,深知权利。

“老大胆大包天,素无顾忌,咱虽然把事情交给他,可心里没底,不是怕他做不好,而是怕他做的太多。”朱棣叹道。

“咱家只是王府,要守臣子本分,偏偏老大性格独断,颇有些不守本分。”

闻言,徐氏低下头不出声。

出身皇家,虽然是最富贵的人家,可面对的形势又不一样,“你既想打压老大,又舍不得老大的才能,老大有今日,不也是你一手支持的。”

“你想当个好父亲,偏逼我来当恶人。”徐氏摇头说道。

“唉。”

朱棣长叹。

如果自己能当太子就好了,可惜自己偏偏不是,也不可能当太子,上面还有两位同胞哥哥,下面有大哥儿子,怎么排也轮不到他。

只有一个排法。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

这是天下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从官员到百姓,没有任何人会希望是这种排法。

“你二弟来信了没有?”朱棣略过此事,关心的问道。

徐氏摇了摇头。

她的两位弟弟,大弟徐辉祖担任中军都督府都督,负责直隶诸卫等。

二弟徐增寿,今年提为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只过了一个月,又改任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左军都督管辖范围,包括山东都司,辽东都司。

突然改任右军都督佥事,并不是圣人担心徐家权利太大,而是太子一系顾忌朱棣。

大弟是铁杆太子一系,支持太子乃至皇太孙,所以太子一系和大弟是同路人。

反倒是二弟和丈夫朱棣关系交好,两人从小关系就好。

如果二弟担任左军都督佥事,那朱棣更容易影响到辽东都司了。

特别是王府已经图谋了金州卫,引起了朝廷的猜忌,更不会允许这种情况。

所以二弟刚上任一个月不到,朝臣有人合起来出力,让圣人改主意调任了二弟。

朱棣不满道:“你大弟也不帮忙说话,是对徐增寿有意见,还是对咱有意见?”

“你刚还说了老大,你又何必为此事生气?看来你和老大也没有不同。”徐氏冷哼道。

长姐如母,两位弟弟从小听她的话,她可不愿意丈夫和弟弟们起生分。

朱棣无言以对。

大明设五军都督府,掌管兵事。

明初的五军都督府,可不是明末那种有名无实的地位。

徐家一门就担任了两军都督府,占据了五分之二,可见徐家在明初的显耀。

背后有如此权势的娘家,且作为徐家嫡长女的徐氏,地位还真不弱于燕王朱棣,当得起门当户对四个字。

“行,咱入京后,当面去问问徐辉祖。”朱棣不满道。

如果徐增寿没有改任,有他的协助,辽东都司,山东都司朱棣都能说得上话。

徐氏没有劝阻。

对丈夫的心思,徐氏从小相熟,极其的了解。

虽然持重,可谁也能一点都不想呢。

多年来恪守严己,没有传出一丝不好的风闻,无论是对官员武将,还是对百姓匠户,朱棣都极为善待。

不但如此,而且文治武功,成绩卓越。

丈夫有大抱负,可惜他们这等人家,出身决定了一切,注定改不了的。

第二日。

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骑上马,在王府卫队的队伍中,出城数十里送别父王。

还有诸多官员武将随行恭送,声势浩大。

北平布政使颜钝,也在城外相送。

朱高炽驻足观望。

当朱棣从京城回来,朝廷随之就是各省左右布政司,左右参政,按察使……诸多大员补齐了。

未来的形势堪忧,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大哥,回去吧。”朱高煦骑在马上,个头又长高了,鸭公嗓子让朱高煦压着声音说话。

“走吧。”

朱高炽点点头。

身侧还有轿子,里面坐着的是布政使,颜钝从车厢窗帘看了眼骑在马上的朱高炽,随后收回了视线。

在他们的身后,是北平的文武官员。

第二百章 大宁都司

在研发司后,朱高炽要求成立了调研司。

对工业发展,各行各业都开始调研,从各厂选拔人才,充入调研司,李伯升担任司长。

依托数月前对中华重工调研的经验,深入化的工作,并且插足到民间事。

李伯升在文书房接触了不少事务,又下各工厂调研,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

第一份调研,来自于工厂工人的情况。

“随着工人的收入增加,北平行省对工具的需求,大幅度提高,以兴乐县农具厂为例,兴乐县农具的大卖,可见人们消费力的提升。”

“随之而起的,研发司认为,从明年开始,各地的耕牛会供不应求,如果总部提前布局,可以获得大利。”

李伯升来到世子府,递交了研发司的册子。

朱高炽看的仔细。

他现在坐镇王府,在世子府办公,无论是官员还是卫所,以及工厂,都来世子府汇报工作。

研发司提交的这个现象并没有令他意外,是后世已经走过的路程。

古代十户中,可能只有两三户才有耕牛可使用,甚至这个比例会更少,因为耕牛贵,贫民用不起。

当人们手里的钱变多了,那么买耕牛的人也会变多,因为有这个需求存在。

现在玻璃厂的玻璃价格贵,主要被徽商包圆了,运往南方售卖,面对的市场也不是普通百姓。

当随着产量增加,玻璃价格降低到极致,百姓们自然也就会购买玻璃。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