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301)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这类的工厂和矿区,主要来源是民户。

还有例如中华重工厂区和宿舍区外兴起的集市,吸引了不少的摊贩,这些都来自于乡间。

这些新的现象,要看如何解释互知丁业之法。

不同的司法解释,那么这些现象在合法与不合法之间,就有不同的区别。

如果让朱高炽来解释,那自然是合法的。

可如果让反方来解释,肯定就是不合法的。

而司法解释权,掌控在按察使司手中,王臬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直接拿捏到了中华重工和其体系的七寸上。

以成熟的逻辑,和后世成果的经验来看,这种司法解释是违背自然道理的。

可要知道这种现象,是必定会发生的。

因为现实就发生了。

如果专业的解释,后世有个名词,叫做“阵痛”,是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遇到的“阵痛”问题。

在英国则是圈地运动。

普通人的印象中,圈地运动虽然对百姓不好,却是工业发展的必然现象。

但是这些普通人不知道的是,圈地运动早已经被学术界证明,不但没有促进生产力,反而是历史的倒退。

朱高炽无法改变王礼的想法,这位皇太孙一系的官员。

所以他决定拉拢眼前这些北平中下层实权官员,从现实中,做到让王礼无法落实的地步。

其实这很被动。

但是朱高炽和王府的名器,只能做到这样,必须抢在王礼落实他的政策之前,先做好预防措施。

比起当年太子一系官员,出手拿掉燕山左护卫指挥使一职,当时的朱棣根本不敢反抗。

现在的皇太孙一系,实力还没有达到这种地步,至少王府还敢反击。

朱允炆比起他的父亲朱标,两者的名望不可同日而语,差别是巨大的。

如果朱标在世,哪怕是现在的朱高炽也束手无策,需要改换当下的发展思路。

“互知丁业的目的,在当时的社会情形,是有利于社会生产力提升,恢复社会生产,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的。”

朱高炽沉重的说道。

几位官员认真的倾听,无论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还是真的出于一片公心。

他们和中华重工绑定的太深。

例如苏观。

中华重工发展到如今的规模,正是当年他的支持,他可是把冶铁所衙门所在地都给让了出去。

虽然是因为圣人下诏罢官铁的背景下做出的决定。

如果王礼打击中华重工和中华重工体系,并且形成了司法定论,那他苏观在前程上会受到牵连。

更何况他和朱高炽多年的交情,以及一些隐晦的政治利益,都迫使他无法独善其身。

朱高炽一脸的义正言辞,庄重的继续说:“中华重工发展的目的也是如此,两者并不矛盾,甚至是相同的。”

“为了保证工业化在北平的持续发展,所需要面对许多的新问题,在这些问题将会遇到的冲击前,更需要部分开明官员来保护这份成果。”

“为中华重工保驾护航,也是为了百姓们的幸福,更为了大明的发展,我拜托诸位了。”

几位官员连忙起身。

“小王爷言重,也请小王爷放心,在中华重工之事上,我等义不容辞。”

苏观等人保证道。

送别了几位官员,朱高炽回去了书房。

先是李学颜,后是练子宁,现在是王礼,一个比一个大的挑战,不但让朱高炽没有愤怒,反而奋进了起来。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这副大字写完,朱高炽才沉下心。

此时。

朱棣亲自来了,刚好看到了朱高炽写的字,看着这幅字,朱棣久久无言。

“老大,你去一趟大宁。”

“为何?”

“大宁有敌踪的消息传来,你带军去大宁巡视一趟吧,也算是增加军事上的了解。”

“等我写完这篇理论。”

朱高炽没有反对。

第二百九十一章 工人时代

技术报

最新的内容,刊登了朱高炽的文章。

“从秦汉研究百草,到唐朝时出现的新式农具曲辕犁和筒车,乃至宋朝引进的占城稻在江南推广。”

“先民的技术成果,让中国农业产量得到永久性的提升,为农业发展打造了有力的基础。”

“奠定了千年以来的农业格局,在这份基础上,土地上已经诞生了多余的人力。”

“宋朝高度发达的城市人口,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诞生的。”

“多出来的人口,继续束缚在土地上,不但不会让土地多出更多的粮食,反而让人均粮食下降,也就是人均生产财富降低。”

“不改变这个现象,人们会越来越穷困,因为他们能分配到的生产资源会越来越少。”

“只有发展工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把富裕人口吸收到工业之中,有利开发自然资源,促进社会生产力,最终提高社会生产资源。”

“在社会资源总量提升中,不但保证了人均财富,还会大大增加人们的财富。”

“土地的产出是有限的,而工业的发展是无限的。”

“投入工业的人越多,工厂会越规模化,越发成熟化,有利的促进技术的发展。”

“众多的新技术,会让生产效率提升,成倍增加社会生产资源总量。”

“这些生产资源总量,需要通过调节分配,让社会中每个人,都分到他该有的生产资源。”

……

这是一篇很高深的理论知识,对当前的大明来说,是很新奇的,加上出自朱高炽之手,引发了许多人的兴趣。

如果没有现实参照物,那么理论只是理论,没有下层支持,会显得很空洞。

但是朱高炽已经创办了中华重工,打造了中华重工体系。

那么结合中华重工的现象来印证这篇理论,就能让人们清晰的解释,为什么北平的百姓越来越富。

在朱高炽的文章下,还有几篇来自调研司的数据,采集于北平各地农村。

田亩产量,一户人家理论上可以种植的田亩数,以及这些田亩数可以生产多少粮食。

在北方夏麦秋粟,还有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在南方水稻为主,豆料为辅。

南方的亩产年产量要高于北方。

各地的实际情况都有不同,北方有的地方是一亩全年产量在两石头,南方有的地方一亩全年产量是三四五石不等。

要知道,哪怕十四纪的英国,亩产量也才九十七斤,而汉朝的亩产量就已经远远超过英国。

朱高炽发表了工业发展重要性的理论,能获得多少人的支持,他不得而知。

现在的他,奉朱棣之命,第一次亲自带领军队,虽然规模不大,可毕竟是首次。

为了保障朱高炽此行的顺利,更不容许失败,朱棣精挑细选,任命唐云为朱高炽保驾护航。

从燕山三护卫中,挑选出了三千精锐骑兵,并派出驻扎密云的石匣营,任命丘福为先锋大将。

朱高炽最后还带上了两个弟弟。

卫所挑选军队,以及都司准备粮草,并下发公文沿途各卫,由军工联合办出面,维持军队乘坐铁道事宜。

在这个过程中,朱高炽召集中华重工的几位大掌柜,开了一场小会议。

“在这个紧要关头离开北平,我是不愿意的,但是父命难违,等我离开后,会有很多人失望。”

朱高炽面色平静的说道。

王府的实力提升,一定会引起诸多的反弹,王礼的举动,既有社会矛盾的原因,更有来自官府对王府的打压。

最开始因为太子死,加上朱棣在北平的威信,中华重工在北平的诞生比较顺利。

在初期发展中,刁难因为秦王和晋王恢复兵权而告终。

再后来。

中华重工规模越来越大,出现了李学颜来北平“兴风作浪”的动作,在即将下一步的时候。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