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500)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希望不要出错吧。

乐器先生自己也内心打鼓。

在忐忑中,乐器先生开始了他的指挥。

和第一场节目不同。

歌唱团的学生们,和乐器团的学生们同时开始了表演。

“前进,前进,前进。”

“锵。”

“啪。”

激昂的乐器声中,歌唱团的学生们,唱起了鼓舞人心的歌曲。

“咚……咚咚……咚咚咚。”

“咵……”

“锵……”

乐器团的孩子们,犹如波浪一样的起伏,整齐的敲打乐器。

“好。”

观众席上,传来了叫好声。

乐器先生忘我的指挥,孩子们也忘记了紧张。

“我们的大明向太阳。”

“脚踏着天下的大地。”

“身负着百姓们的祝愿。”

“我们是大明,不可战胜的伟大。”

……

“哗啦啦。”

“哗啦啦。”

才第二场节目,所有的人都站了起来,他们忍不住的鼓掌,大声的欢呼。

整个大场二十万人的观众,他们的热切仿佛直传天际。

“这是不是民心?”

刘达回过头,大声的问向杨镛。

他不得不大声。

因为整个大场,犹如巨大的洪流声,所有人的欢呼,让每个人只能用最大的声音,才能让别人听到他在说什么。

杨镛张着嘴,无措的看着刘达。

他终于知道北平举办中秋盛典的意义了。

这哪里是为了显示朱高炽的丰功伟绩。

是汇聚人心啊。

第四百五十三章 给的饼太大了

北平中秋盛典的成功举办,它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

各行省的官员们,被眼前的事实打击的说不出话来,哪怕是杨镛,他回去后一言不发。

在长史府为官员们提供的落脚地,官员们忍不住的惊叹,还有一些人像杨镛般的神情低落。

河南布政司左参政蒋彦瑛,当年与杨镛是国子监的同窗,背后的身份不言而喻。

屋顶悬挂着使用煤油的吊灯,地面铺设的光滑的地砖。

玻璃的窗子,两旁是大红色的窗帘,窗台的庭院中摆满了装了水的大缸。

大缸里有干枯的荷叶,时不时传来两声蛙鸣。

“只这间房子如此奢侈,不知动用了多少民膏民脂啊。”杨镛没有心情接待好友,固执的喃喃道。

“唉。”

蒋彦瑛没有因为对方的轻慢而生气,同样默默的坐在垫了褥垫的椅子上。

崭新的桌面,精美的茶具。

“这是景德镇的瓷器。”蒋彦瑛一眼就认了出来,拿在手里把玩了一会,突然笑了起来。

“有什么好笑的?”

杨镛不快的看向蒋彦瑛。

白日里他还当众说北平的民心不可用,结果下午就被现实否定了他的说法。

谁也不能视而不见,那二十万百姓高涨的呼声。

“我可没有笑你。”蒋彦瑛摇了摇头。“我看北平的衙门中,经常有宣扬节省的标语,但是处处看来尽显奢侈。”

“对,如此下去,岂能长久。”杨镛心情好了几分,又找到了北平的一处缺点。

蒋彦瑛瞅了眼已经魔怔的同窗。

“不能再用原来的眼光肤浅的看待北平的变化,这其中有点报纸上所言扩大内需的意味。”

不等杨镛反驳,蒋彦瑛直接说道:“回去后,我将支持北平模式在河南的发展。”

“你要背叛皇太孙?”

杨镛露出鄙视的眼神,骂道:“没想到你也是墙头草。”

“不。”

“我是为了百姓。”

蒋彦瑛笑道:“北平的报纸上有很多的好文章,其中有篇名字叫做君权天授的文章,说得是极好的。”

“白日里,百姓们的呼声你也听见了,不正是君权天授么,老百姓希望的事情,就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情。”

“百姓们能懂什么大道理。”

“目光短浅,不知大义,粗鄙不堪,真要是官员们放手,按照百姓们的心意去做,事情只会为朝坏的方向,最终让大明陷入混乱。”

蒋彦瑛明白杨镛的意思,但是他更愿意相信报纸上所言。

君权天授和君权神授。

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意义却是天差地别。

西方的君权神授,是有实际解释的,为上帝所授权的。

东方的君权天授,这个天是什么东西,各说纷纭,因为说不上来的东西,那就很抽象了。

从夏商周的替天行道的合理性,到秦始皇的受命于天。

无数的人开始解释这个天。

最有名的自然是孔孟。

孟子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把抽象的天意,解释为是具体的民意。

然后又说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对于统治者来说当然是不愿意看到的。

朱元璋就比较反感。

甚至要废了孟子的亚圣地位,但是遭到学子们的反对,最终没有达成这个目的,但朱元璋也删除了孟子书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大明是封建社会,并不是封建奴隶社会。

差别就是当朱元璋一死,他删减的《孟子节文》也就消失了,没有掀起一丝水花。

以至于发展到万历时期,文人到了已经提出独贼的先进思想。

清朝的君权天授发生了本质的改变。

称臣为耻,奴才为荣。

高级官员不是大臣,而是天子的家奴。

那些对奴才这个称谓感到羞耻的官员,不能接受这个观念,拒绝加入旗籍,是很难走到高级岗位的。

高级官员是奴才,中下级官员要攀附奴才们才能获得升迁。

而想要活命的只能接受剃发易服,活下来的人,哪怕再有精神气,也会失去他的自信,逐渐产生心理疾病,一代代下来就变得顺从与麻木了。

哪怕只看清朝编写的明史,都能看出明朝和清朝的社会风气是截然不同的。

更不提同时期西方人,分别写的关于明朝和清朝的社会记载和人文风气,更有明确的形容和评价。

因此清朝真正做到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彻底消失了几百年。

称之为辫子精神。

辫子精神的遗毒之深,至今都还存在。

现在是明初。

三十年时间的恢复中华文明,人心和精神气都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

接连的外部胜利,正是民心高涨的时期。

也就导致北平的君权天授的文章,获得了许多文人的赞同,现在的蒋彦瑛,他就很支持北平报纸上写的君权天授的思想理论。

“道不同不相为谋,请。”

杨镛下了逐客令。

蒋彦瑛知道自己和这位好友闹掰了,起身犹豫了一会,最后只是叹了口气,随后踏步离开了房间。

北平的不夜城,夜空下的各色光彩,让许多的官员彻夜难眠。

第二日。

朱高炽在世子府,召见了这些从各地请来的官员们。

许多人也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燕世子。

人们的眼神充满了复杂。

燕世子从来不讲规矩,甚至还当众说过,各行省是他打下来的,他是打下的天下。

这是位掀桌子的皇孙。

蒋彦瑛好奇的看着朱高炽。

如果按照此人的话来理解,他是打下的天下,那么他的治下人口高达近一千八百万。

虽然还没有进行有效的统治,但是朝廷看样子也没有兴兵收复失地的动静。

显得有些耐人寻味了,到底是打下的天下,还是继承的天下,其中的说道有很大的不同。

“我听到了一些言论。”朱高炽直言说道。

“有些人认为光富裕是不行的,需要具备民心,质疑北平的民心是否可用。”

不少人悄悄看向杨镛。

杨镛面色不变。

他竟然敢当众这么说,也猜到会有人向燕世子告密,但是他并不惧怕。

朱元璋要拆除孟子的地位,都有读书人敢不怕死的谏言,导致朱元璋放弃了这个想法。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