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533)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为了留住马蓬瀛。

经过技术司管理人员的申请,派了专门的人去京城,说服马蓬瀛的先生一家搬来北平。

历史上明朝廷给了马蓬瀛儿子终生的官做,北平倒不会这么夸张,只提供了良好的工作。

马蓬瀛的太阳说,认为大地是圆球,围着太阳转,只有证明了浑天说,她的太阳说才能得到更大的支撑。

不过马蓬瀛失望了。

王纯摇了摇头。

“我从天上看,看不出大地是圆的。”

被否决的马蓬瀛,越来越多人对马蓬瀛的学说抱有怀疑,认为马蓬瀛的太阳说是错误的。

但是马蓬瀛没有放弃。

她向技术司申请了研发资金,希望去海边乘坐巨大的孔明灯。

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王纯得知后,主动登门拜访,告诉马蓬瀛有多么大的凶险。

但是马蓬瀛坚持要在海边升空。

最后在技术司小九的出面下,马蓬瀛的申请得到了通过,不过为了保证研究的安全,请了当初与王纯一起乘坐孔明灯的工人。

“我不去。”

“我曾经发誓过,以后再乘坐孔明灯不得好死。”

工人连连摇头。

那天在天上的恐惧,让工人生怕自己忘记了,所以发誓以警告自己。

马蓬瀛只能遗憾的自己前往天津。

工人闯入了学术圈。

得知马蓬瀛一意孤行,最后还是跟了过去。

商人在北平开办了一家孔明灯工厂。

专门制作升空的孔明灯。

办了一个场地,提供百姓们看稀奇并收取门票,也有许多的学者赶来研究。

天津。

马蓬瀛和工人在天上。

正好码头上开放,数百艘的大小船只离开码头,有的前往金州,有的赶往上海。

工人有了上次的经验,这回操作并没有问题。

但是海上风大。

他们的孔明灯被吹走了好远好远,幸运的是落到了山东境内。

山东武定州的百姓们。

看到了从天而降的孔明灯,人人目瞪口呆,以为看见了天人。

赶来的差役们也不敢上前。

工人从箩筐上下来大哭。

“以后俺再乘坐孔明灯,俺就……俺就生儿子没屁眼。”

第四百七十九章 高新技术的时代

北平孔明灯之事闹得沸沸扬扬之际。

大明全体商业大会召开。

有资格获得邀请的商行,从第一届的百余家,到第二届的两百余家,乃至第三届的五百余家。

同样的会议场地。

庄严的落地大红帘下,商人们各个正襟危坐。

张德辉、张贤才、周有容、陈玉、周文、郭松、杜松、丁英永、祁胜安……

商人们穿着各色的盛装,每个人有模有样的拿着笔记本。

朱高炽在台上讲话。

和以往一样。

高台上简单的竖讲台,朱高炽的演讲稿铺开在竖讲台上。

“根据工民联合部的统计,十一行省一地区,在工民联合部统计过的用人单位高达七千余家。”

“这是可喜可贺的成就,但是我们不能满足现阶段的成果,在明年的一年,由工业计划部牵头,联合粮票发行银行,以及其余四家粮票银行,中华重工,全力支持民间商团的大发展。”

朱高炽并不是说瞎话。

历史上清末的张家口,有七千余家从事口外贸易的商行,年进口贸易额三亿元。

大明万历时期。

闽地光冶铁行业就有几十万铁匠,更不用说江淮地区的纺织行业,瓷器行业等。

当然。

那七千余家从事口外贸易的商行,无论规模还是资金都无法与当下工民联合部登记的商行相比较。

但从数字上看,一个地区就有高达大小七千余家的商号,虽然有政策和行业环境的原因,数量还是惊人的。

“在明年的一年,工业计划发展部的重心,是扶持民间商行扩大规模化,提高新技术,增加工业生产效率。”

下面的商人们,每个人都听得仔细。

有些聪明的商人,敏感的抓住了其中蕴含的意义。

新技术增加工业生产效率。

换句话说。

明年会大力扶持使用新技术,并且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的高新技术商行。

那些发明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的商行,将会轻易的获得粮票银行的贷款。

有了贷款,就能扩大生产链。

果然。

朱高炽继续说道:“依托于大铁道修建工程,大基建工程,以及海运,军工,纺织业,农具行业,瓷器行业,乃至医药行业,民生行业等等的大发展。”

“对各类商品,特别是能源基础行业,有了极大的缺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新技术的突破,成倍提升工厂生产效率,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商人们一边记录,一边忍不住露出笑容。

真是幸福的时代。

商人们的商品不缺市场。

在中华重工以及中华重工体系,上下游产业链,各级组织和金融机构。

结合内外大小商行,打造的良性内部资源分配模式的贸易圈。

商人们的工厂生产的煤矿,铁矿,各类矿石,乃至木材行业,布料行业,印染行业等等。

现在最大的痛苦,不是卖不出去,而是产量跟不上需求。

例如大明全国启动的铁道项目。

五十余万的铁道工人,其余的材料不算,光每日消耗的铁料就是天文数字。

这些都是幸福的烦恼。

所以商人们很高兴。

“小王爷真是急人所需的及时雨啊。”在中场休息的片刻,商人们三三两两进行短暂的沟通。

大会不光是清楚明年方向的时候,同样也是大商人们通过交谈,达成合作或者新商机的好机会。

能参加全体商业大会的商行,都是有实力的。

“目前最大的瓶颈就是工业生产效率,我们正在头痛,想不到小王爷已经做好了准备。”

祁胜安敬佩的说道。

商人们总体上对朱高炽是感激的。

更不提祁胜安。

他的父亲当年来北平创业,半道病逝,如果不是小王爷的指示,以人为本包含商人,才有了北平贸易中心对祁胜安的帮助。

祁胜安的家业,早就因为其父的病逝,导致资金崩盘而败落了,哪里有他今日的资格。

“扩大生产效率,要么是多招收工人,要么是多使用机器。”

“北方的用人成本越来越高,使用机器更加的有利可图,更有如今小王爷的政策,明年啊,为各类企业制造机器的工厂,恐怕会是一匹黑马。”

张薄身边同样聚集了一批商人。

一个个圈子正在形成。

“张东家的意思是明年大力投资此类工厂?”

张薄点点头。

“小王爷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张薄笑道:“其实当初我在中华重工做管事的时候,就已经深知此理念。”

“用机器代替人力,是未来必然的趋势。以我看来,未来发展到了极致,整个社会的工厂里机器代替了人力,那么必然就是机器生产机器。”

张薄的言语,惊呆了不少人。

许多人内心升起了明悟,也有不少人并没有理解张薄的话语。

“小王爷。”

“小王爷。”

人们发出了惊呼。

朱高炽笑呵呵的来到了会议场下,人们发现了朱高炽,忍不住惊呼了起来。

人们自发的让开道路,朱高炽向两旁的商人们点头。

上半场是说好话,下半场就是说坏话了。

朱高炽因此来露个头,安抚下人心。

张薄激动的上前。

“小王爷。”

“张薄,又见面了。”

对于眼前的人,朱高炽记忆深刻。

没办法不深刻。

此人资产虽然不算顶尖的一批,但是此人商行的模式,实在是不可小觑。

朱高炽的眼光看来,此人商行的模式,才是北平民间商业模式发展的未来。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