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557)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耧蛋不停的摇晃,就能均匀的分拨种子。”

老汉现场教学。

孩子们不敢不听,否则回家要挨打。

少年们总归是喜欢闹的,吵着要从祖父手中接过耧车,老汉骂归骂,但还是把宝贵的耧车交给了孙儿们。

几个半大小子差点把耧车拆了,气的老汉在一旁大骂。

农村的孩子习惯了要干活。

少年人的天性很快被压下下来。

祖孙五人。

在老汉的带领下,总算是顺利的完成了农活。

几名孩子轮流去田埂上照看小弟弟和小妹妹,树荫下还有两个摇篮。

他们虽然不是一个爹妈生的。

但是他们有一个祖父。

中午。

两名妇孺端着篮子,送来了饭食,以及带来的水壶,重新往茶缸里灌满了茶水。

老汉在田埂上吆喝一声。

不久从别处赶来了两个汉子。

树荫下。

一大家子人吃着中午的午饭,吃完了饭,他们也不回家,就在树荫下眯一会。

孩子们不愿意睡觉,早就跑的不见了踪影。

两名媳妇抱着婴儿转过身哺乳,边说着悄悄话。

老汉走到远处,不知不觉来到了高处的水渠。

一望无际的平原。

微风拂动。

老汉坐在水渠上,望着天际,露出浑浊的眼神,双手搭在膝盖上。

老汉的双手满是茧。

有农具磨出来的,还有兵器磨出来的,老汉可以分出来。

“爹!”

“爹!”

远处传来了叫喊声。

原来是睡了一觉醒来,发现爹不见了的汉子们,急忙到处找人。

老汉从梦中惊醒。

他做了一个梦咧。

梦里见到了祖父,见到了父亲。

老汉得意的告诉祖父和父亲,自己生了三个儿子,两个闺女。

闺女都嫁人了。

小儿子去当兵,大儿子和二儿子留在家里种地,除了小儿子还没娶上媳妇,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娶了媳妇。

他的孙子孙女已经有了七个,加上外孙和外孙女那就有十几个了,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家有一百亩田。

起了新楼房。

他还想好了。

一家人辛苦几年,然后再去贷款,他要为老大老二老三各修一套楼房。

就在他们新家的周围。

父亲和祖父被惊呆了。

祖父和父亲再也不会被饿死了。

以后他年年都为他们烧许多纸钱。

祖父和父亲都夸他有出息。

老汉被远处的叫声惊醒,嘴角还留着微笑,连忙擦了把口水,起身回去。

随圣人打仗。

他这辈子不亏。

有了小王爷。

他这辈子没有遗憾。

……

过了几日。

片井长终于喊去各家的当家人去开会。

“这是新一套的课本,家家孩子都要去认字啊。”

社学并没有取消。

十片为一区。

每区都要有学房,学房很简单,每家军户的孩子都要认得字,懂算数,学历史。

一区就是八十户,总有不少人认得字的。

实在不行还有片井长。

农闲的时候,孩子们就会去读书。

课本是免费的,由都司衙门发给各地的卫司衙门,然后片井长去卫司衙门带回自己的片井。

“不知不觉小王爷离开北平快两个月了。”

“王爷离开北平都两年了呢。”

“也不知道小王爷在南边过得好不好。”一名军户露出了担心。

“在北平是王爷说的算,王爷对小王爷可好了,小王爷从小就活的顺风顺水,真担心他在南方受委屈。”

“不打不成器,不磨不成钢。”

“放屁。”

“小王爷就不能受苦。”

“对。”

“小王爷要是在南方过得不好,就该回来,在北平,谁都不敢让小王爷受委屈咧。”

老汉宠溺的说道。

他对自己的孙子都没有这么好过。

虽然他并没有见过小王爷。

真希望这辈子死之前,能当面见小王爷一面,老汉觉得这辈子没有遗憾了。

哪怕是在地下见到祖父和父亲,他也能拍着胸脯说自己光宗耀祖。

唯独没能见到小王爷。

这孩子太好了。

他把我们军户当亲人咧。

军户可不能委屈了小王爷,那是没有良心,要遭天打五雷轰的,老汉憨厚的想到。

片井长家的大堂。

香案上除了供奉祖宗,墙壁上还挂了燕子图。

去年年关,片井长进城买年货,买的最新的图画。

燕子边用了金色。

煤油灯光下闪闪发光。

第四百九十八章 皇太孙的人格魅力

京城。

文华殿。

朱高炽在读书。

读的不是四书五经,而是奏疏。

朱元璋批复的奏疏,朱标批复的奏疏,朱棣这两年批复的奏疏,最让朱高炽啧啧称奇的是朱标的奏疏。

洪武十年。

朱标二十二岁的时候,朱元璋就让朱标监国了。

这是历朝历代都稀罕的事情。

从来没有哪个皇帝,会这么培养和放权给太子,朱元璋可谓是独一份。

朱标监国的时间长达整整十五年。

这是什么意义?

满堂文武都是朱标的臣。

清朝康熙晚年。

因为八儿子在朝堂有好名声,不但臭骂了一通,还废了他的继承皇位的资格。

两种做法,谁的心胸宽广一目了然。

在教育儿子和培养儿子方面,朱元璋绝对不是康熙可以比的。

对于做的好的儿子,朱元璋就夸奖,对于做的不好的儿子,朱元璋就会批评和惩罚,并且从来不掩饰向天下隐瞒,记载入实录中。

而康熙那么多的儿子。

却没有记载过有在民间不好的事,可能康熙的儿子都是爱民如子的吧。

朱高炽已经读了十几年的书。

更处在过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他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

不是这个时代,这些书没有作用,而是朱高炽有更好的东西。

看奏疏又不同了。

可以通过这些批复的奏疏,朱高炽能看清朱元璋,朱标,朱棣三个人不同的做事方法。

朱元璋细,朱标全,朱棣慎。

朱元璋处理的奏疏,回复经常为长篇大论,把道理掰碎了,恨不得直接灌入到官员的脑袋中。

同时。

经过看这些奏疏,朱高炽对于朝廷的运作和构架,以及朝廷与地方的往来,有了更清楚的认知。

文华殿很安静。

没有人打扰皇太孙。

抱着一本书的官员,在文华殿外问道,“皇太孙可好?”

“皇太孙在用心读书。”

那名官员点点头,然后走了进去。

“皇太孙殿下。”

“黄先生。”

朱高炽抬起头看清楚来人,连忙让人赐座。

来人是黄淮。

未来永乐朝的内阁首辅,如今是文华殿东房中书舍人,今日看来是黄淮在文华殿值班。

黄淮很平静。

不久。

文华殿重归安静,黄淮看书,朱高炽看奏疏,倒是互不打扰。

反倒是朱高炽坐不住,好奇的问道。

“别的先生都喜欢向我教导道理,唯独黄先生不同,我不问,黄先生就不说话。”

黄淮面不改色。

仍然一脸的平静,仿佛不在意。

“臣才能不足以教导皇太孙殿下。”

朱高炽有些怀疑,不禁问道:“难道黄先生对我有不满意的地方吗?”

虽然朱允炆去了广东,不代表人们就能转变心意。

离职的官员不少,留下了的官员,想必也有很多人内心对他是不快的。

不过朱高炽有些好奇。

此人未来是朱棣的内阁首辅,按道理并不是排斥的人。

黄淮终于露出了笑容。

“皇太孙殿下误会了。”

“皇太孙之才,臣佩服万分,岂有不满之理,实在是臣了解过北平模式,不知如何教皇太孙殿下。”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