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558)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臣的才能万万不及,因此不敢贸然教导皇太孙殿下。”

黄淮的态度,朱高炽惊讶起来。

这还是他南下京城以来,第一个当着他的面认可北平的模式的官员。

“你觉得我的改革是对的?”

“是的。”

“哈哈哈。”朱高炽开心的笑了起来。

他要在大明改革,而不是推倒重来。

推倒重来。

代价太大了,他的实力和局势,乃至于时代的局限性也不足够,更没有相匹配的组织和人才,真正能做的就是拉拢更多的人。

黄淮能支持他,就是好的开端。

“像黄先生一样认可北平模式的官员,在京城多不多?”

黄淮摇了摇头。

给了朱高炽一个失望的答案。

“皇太孙殿下的改革,虽然以利拉拢了不少的人,但是也损伤了太多人的利益。”

“北平的卫所将领,失去了世袭的利益,北平的官员,失去了不少权利,北平的读书人更失去了优待,如此种种数不胜数。”

“人心难变,根据北平模式,我觉得南方可以称之为耕读模式,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大部分人的观念。”

朱高炽并没有失望。

说来说去就是让利的问题。

在蛋糕做大的过程中,利益偏向于谁。

地主阶级并不会抗拒自己的利益增多,但是在总体利益增多的情况下,更多的百姓获得了更多的利益,那么他们就受损了。

就好像后世全体发钱。

利益受损的是大户,哪怕大户也被发了钱,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这也是李自成失败的原因之一。

根据后世教科书的说法。

农民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并不能成为主导胜利的绝对性力量。

而朱元璋在金陵大后方的根据地发展,早已经脱离了农民阶级,形成了有效的政体。

那么李自成在需要物资的情况下,选择了打压大户而放过百姓,自然也就遭受了最大的阻力。

反而是清朝的统治者,他们拉拢大户,剥削百姓,加上其余的原因,例如北方因为李自成的原因,明朝的组织已经消亡。

多数的将领和官员已经成为了大顺的文武官员,没有了效忠大明的正统。

而大顺却又败亡了,等等因素,达成了后金鲸吞北方的条件。

其实朱高炽知道怎么做获得南方大户们的支持。

那就是选择和清朝一样。

拉拢大户们,不顾百姓们的利益。

那么大户们当然不会反对他。

粮点取消。

工民联合部取消。

大片井制度取消。

各种以人为本的制度取消。

百姓们获利的份额不如大户们的获利份额,简而言之,向上的通道仍然被大户们把持。

这些就是最简单的道路。

西方的工业化道路发展就是如此。

工人们活的凄惨。

地主和贵族脱变的资本家满嘴流油,最后经过几百年的抗争,加上生产力的大突破,才让工人们结束了悲惨的时代。

但这有什么意义呢?

朱高炽在大明发展工业化社会一点意义也没有。

不采取社会资源分配的模式,他根本不用费尽力气在大明推动工业革命。

大明本就是当今时代最强大的国家。

只需要鼓励商人们出海,给他们在海外权利的保障,而大明的读书人不排斥与外部的交流。

他只需要促成大探索即可。

黄淮悄悄打量皇太孙。

京城上下,对这位大名鼎鼎的皇太孙皆好奇不已。

可能皇太孙自己都不知道,京城内外有多人在讨论他。

甚至有人说,如果不是因为皇太孙,燕王不可能入京,燕王不入京,也就没有朱允炆被改封越王之事。

文华殿门外。

朱元璋摇了摇手,阻止太监们的通传,他听到了里面的交谈,也想听听朱高炽的回答。

“不。”

朱高炽突然笑了起来。

不光黄淮诧异,门外的朱元璋也莫名其妙。

“我觉得像黄先生这样的人并不少,只是更多的人还没有明白北平模式的道理。”

朱高炽坚信。

在最黑暗的时代,读书人为中华大地争夺出了曙光。

读书人并不会是生产力的阻碍。

相反。

读书人永远是文明发展的底蕴。

黄淮看着自信的皇太孙,内心颇有些动容,只有如此的皇太孙,才是北平模式发展至今的关键吧。

受到朱高炽的影响,黄淮也忍不住露出笑容。

虽然他不知道皇太孙殿下会如何做。

但是他相信。

能有如此胸怀的皇太孙殿下,必定不是只懂一味强硬的人,对未来皇太孙带领的大明,黄淮有了更多的期盼。

“倒是奇怪。”

朱元璋喃喃道。

这段时日,朱元璋已经摸清楚了朱高炽的品性。

正如朱棣昨日向他诚心的解释。

人有所长亦有所短。

这位孙子充满了市井之气,朱元璋还想着继续打磨一番,可突然间感受到了莫名的气概。

“真是个矛盾的人。”

朱元璋摇了摇头,悄悄的离去。

离开了文华殿,朱元璋去了武英殿。

朱棣搬去了武英殿,朱高炽则在文华殿,两父子一东一西,中间隔着奉天门。

朱元璋从文楼出来,经过奉天殿广场,没有走右顺门,而是直接从武楼抵达武英殿。

朱棣正在处理奏疏,还有几名六部的官员。

等六部的官员走后,朱元璋才出面。

“父皇。”

朱棣不以为意。

父皇经常在暗处观察自己做事,朱棣已经习惯了。

“你去告诉朱高炽,他想怎么做就去做。”

朱棣听到朱元璋的话,露出探究的眼神。

父皇不是要考校老大一番么,这么快就结束了?发生了什么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趁咱还活着,他就算闹出了再大的篓子也不怕。”朱元璋缓缓的说道。

“父皇放心。”

朱棣自信的说道:“老大并不是胡来的人,绝对不会闹出不可收拾的人。”

自己的儿子自己了解。

朱高炽虽然有时候看上去不太靠谱,但做的事从来都靠谱。

“但愿如此。”

朱元璋一脸的冷静。

治理国家从来不是越强大就没有问题了。

隋朝强大,二世而亡。

唐朝强大,一朝衰败。

北平模式的确能加快大明的繁荣富强,可能不能持久,也是朱元璋的顾虑。

犹如平地拔起的新的事物新的变革,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第四百九十九章 朱元璋的气愤

“圣人,您许久没去过文华殿了。”

“读书种子都说自己教不了朱高炽,咱去干什么。”

朱元璋又一次微服私访。

李道信跟在他的身边,小心翼翼的陪笑道。

“听说你在老家买了房子啊。”朱元璋突然问道。

李道信愣了愣。

不只是圣人的询问,也有敲打的意味,自己的事情,圣人都知道,李道信并没有担忧。

“等圣人哪天不要臣服侍了,臣就归乡养老。”

“哈哈哈。”

朱元璋忍不住笑了起来。

不到四十岁的人,当着他的面说回乡养老,说不出的怪异,不过朱元璋明白李道信的苦衷。

一朝天子一朝臣。

特别是锦衣卫,朱元璋虽然已经很少用了,但是老四却比较看重,在锦衣卫提拔了他的亲信。

“回家是个不错的选择,机会要多留给下一代。”

朱元璋意有所指的说道。

他要给下一代人铺路,李道信以后同样会有他的下一代,已经在锦衣卫办事。

其实也是朱元璋对朱高炽的担忧。

朱元璋看来,朱高炽舍不得给下面人好处。

朱高炽所给的那些好处,朱元璋认为并不足够让下面的人死心塌地。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