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863)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最后英国铁道的普及,靠的是投机者赫德森。

投机者换个说法就是骗子。

他用吸引人的噱头和丰厚的预期收益,以修建铁道为名,骗到了三十万的英镑。他的骗术很简单,用新债付旧债的利息,由于红利给的高,筹钱并不是问题。

当时他的名头响彻了英国,人们都认为他有本事,非常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并没有对这种庞氏骗局产生怀疑。

人到中年的赫德森已经是英国的铁路大王,随着一条条的铁路开通,赫德森又骗到了高达两百五十万英镑的资金,这是他当年修建铁道项目成本的四倍。

一直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击鼓传花的游戏终于玩不下去了,赫德森带着庞大的财富逃亡了法国。

可是赫德森的确在短短的二十里年,让英国的铁道全部建成,而其中的作用,当时恐怕没有人能想到,因为人人都在痛骂赫德森。

当时因此破产而自杀的人并不少。

骗子赫德森万万也不会想到,许多年后他会成为正面的形象。

而正是因为英国铁道普及后浮现出来的威力,周边的国家才猛然醒悟,原来铁道的作用如此之大,于是各国开始修建铁道,从而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有时候,人并不需要太聪明,只要是做对了选择,哪怕与他当时的思路相反,那也是正确的,因为结果正确了。

小到个人,因为一个人的人生很长,需要面临的选择会有很多,所以光结果正确是不行的,过程也需要正确,只有弄明白了过程,才能一直在正确。

但是在时代下,个人太过渺小,时间的跨度太大,那么结果正确往往比过程正确要重要,所以又有了成王败寇之说。

朱高炽放下了报纸,迎上了朱瞻基的视线,吓了朱瞻基一跳,连忙收回了视线,感觉到不对,不知所措之下,茫然的站了起来。

朱高炽招了招手,朱瞻基走到一旁,等着父亲的教诲。

“我记得前段日子在报纸上看过一段话,说大明是建立在铁道上的国家,你还记得吗。”朱高炽温和的问道。

朱瞻基想了想,答道“儿子记得。”

“这句话的思路是对的。”

朱高炽神情严肃起来,希望儿子对铁道有更清晰的认知,明白铁道的重要性,于是又说道:“铁路不仅带动了整个经济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当年你皇爷爷从北平抵达京城,路上马车足足走了一个多月时间,而铁路一开通,走这段路只需要两天时间。铁路的出现不仅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促进了人口的流动。”

“有铁路之前,两个城市之间的交通工具最高效的是马车,每旬最多跑两三次,运送几个人而已,可有了铁路之后,旅行的人数增加了百倍,通过一辆列车来往于两个城市之间的人数可达上千人。”

朱瞻基努力的理解父亲的话。

其实他有些为难,从他记事以来,铁道并不是陌生的事物,虽然懂得铁道的作用,可是无法理解没有铁路的时代,他没有离开过繁华之地。

朱高炽仿佛没有看到儿子的困惑,仍然说道:“铁路对于货运的作用甚至超过了客运。在铁路出现之前,我大明由于地广人稀,各地的市场规模都很小,很多工业品还是靠手工制作。但是,铁路开通后,在工业领域实现大规模生产成为了可能,工业品成本大幅度下降,这导致了当下出现了很多超大型的民间商业集团。”

一边向儿子介绍这些年来的事物发展轨迹,朱高炽一边忍不住的感慨,“铁路还直接催生了类似合记的综合大型工业集团。由于铁路使得运费降低了好几倍,南方便宜的农产品被运到了北方,导致整个塞南行省和塞北地区的农业消失。靠着南方的杂粮供应,塞南行省和塞北地区的畜牧业发展达到了巅峰,这样的经济结构差异,未来会变得更加明显。”

朱高炽看向了儿子,最后说道:“之所以向你说这些,是让你明白铁路的重要性,无论未来面对如何复杂的局势,你都不要疏漏铁道的力量。”

朱瞻基半懂不懂的应承下来。

太孙在太子殿下的要求下,离开了京城,开始走访更多的城市。

……

朱瞻基很兴奋。

他带着一帮年轻的子弟,在老臣杨溥的看顾下,抵达了浙江行省,受到了当地热烈的欢迎。

一路上,杨溥教导着朱瞻基,领着太孙巡视各个工厂,并告诉他其中的大道,“工作的专业化奠定了工厂体系的基础,它让至少让一个劳动力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挣工钱的活计当中,实际上早期工厂对多数的自耕农没有吸引力,因为这些工厂要求太苛刻。然而,有很多的劳动力或者已经是专业化的工钱获得者,或者他们愿意尝试,或者他们需要钱,这些因素都推动了整个系统的运转。”

“更重要的是太子殿下提出的社会资源分配模式,推出了大明工局体系,避免了劳动力被资本最大程度的剥削,所以有了今日的繁荣。”

读书万卷不如行走万里。

商人们知道这次太孙离开京城的重要性,不光学者们和文人们想要拉近与太孙的关系,商人们也想要如此,通过与太孙的关系达到他们的目的。

朱瞻基成为了世界的焦点,人们都在讨论太孙,太孙的一言一行都在被人们说分析,以此推断太孙的性格与做事风格。

如此的巨大压力,朱瞻基越发的谨言慎行,不敢多说一句话。

第六百八十四章 朱瞻基的学习

杨溥的责任很大,他需要用更深的道理,让太孙了解事物运转中,其背后的逻辑道理,许多如常的事情,通过杨溥的语言,让朱瞻基感到了陌生。

“工厂的分工细化,不仅改变了传统工匠的性质,也改变了以往干活的意义。以前的时候,人们过去通过社会分工来确定自己的身份,例如工匠的群体,在以往是少部分,但现在几大部分人都是这样,至少城里如此。”

“新的工业化的经济利用了这种变化,建立了一个满足工人需要的社会,这些工人每天被关在工厂里长达十个小时以上。城市被紧密排列的工厂和新的房屋所改变。”

“商铺、剧院、公园、广场都为了满足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应运改变,就像在城市和乡村造成的改变一样,工人的大规模聚集最终导致了政治上的某种改变。”

朱瞻基尽量让自己听得懂,而杨溥则尽力让太孙理解。

从前朝因为组织民夫治理黄河,人员的密集带来的变化,有了反抗朝廷的基础,以及其中的关系,乃至于工厂兴起后,两者哪些相似的地方之处,所以又导致部分的改变。

“太子殿下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是水只在总体失控的时候才能浮现威力,一杯、一盆水都无法引起人的在意。”

“那么在此之前,如何治理小江小河,不让江河泛滥,对模式的全新认知,使人们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对其他人更加没有耐心。”

……

京城。

朱高炽同样在与朱棣讨论社会上的问题。

在后世人们眼里的近代西方文明,统治者们是这样认为的。

前工业社会,国家被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每个人都有价值,相互关心,这形成了一种观念即每个人都对社会有贡献。然而,新的观念认为,个人的活力是其生活和整个社会经济成功的关键,个人和国家不应该帮助那些对他们没有帮助的人。

这种观念,即穷人不仅是在艰难时代掉队的简单的人,而是与其他人有本质不同的人。经济学家约瑟夫·汤森在1786年的著作《有关穷人法律的论文》当中提到的:“穷人们不知道激励人前进的动因——自豪、骄傲、理想。”

总之,只有饥饿能刺激他们去劳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