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后他们悔不当初(137)

陈方叫人去请了元呺来,“请元中郎喊话,大概意思是萧国主参加选后宴,如若有幸得陛下青眼,入大成后宫,为妃为嫔,我们与萧家军日后必亲如兄弟,将来共同抵御突厥外敌,便是那压在萧国喉咙上的卫氏三韩,时常劫掠滨海之地的倭贼,我们麒麟军,也愿意帮萧家兄弟消灭了!”

元呺摸了摸鼻子,指了指自己,“我来说?”

话虽没错,叫他说,却是担心说不出气势。

陈方点头,“元中郎身负武艺,要叫这话传遍蔡军城中才是。”

元呺武艺虽高,修的却是外家功夫,便指了指一旁报剑的洛铁衣,又与陈方一起,朝洛铁衣拜了一拜,期盼这个沉默寡言神出鬼没的暗卫能出手相助。

洛铁衣跃上城楼,将陈方说的话重复了一遍,他声音平稳,不疾不徐,却灌满浑厚的内劲,如同寺中钟磬,江海涛浪,直往藤县城中灌来,城中百姓,士兵无不惊骇。

“辱人之,人必辱之,我主乃紫微星垣降世,江山天下,黎民百姓面前,不以儿女私情为重,请蔡将军日后勿要再以陛下声誉开玩笑,将军慎言。”

那声音如雷贯耳,蔡赣正欲回话,胸口似被重击一掌,往后踉跄两步,唇角溢出鲜血,周遭人骇然不已,连忙上前扶住,“将军,怎么了!”

蔡赣撑着铠甲坐去椅子上,心中骇然,却不愿叫手底下士兵知晓对方军中有武功高手,此等高手,千里传音已极为骇然,更勿论是隔空伤敌。

蔡赣勉强定住神,微微发抖的掌心压在将军椅扶手上,才渐渐安稳下来,“旧伤复发,无恙,都各自去做事。”

洛铁衣自城楼跃下,不再管诸人,飞掠回自己的营帐,压不住喉咙鲜血,将倒出的血红收拾干净,才又盘腿调息。

徐令陈方见他非但骇得前头藤县蔡军一动不敢动,还替陛下正了名,都是大喜,立刻着令全军退回雎阳,发信报回上京城。

旧宋之地,半片魏国疆域重回大成,非但群臣喜气洋洋,便是得知消息的百姓们,都拍手称快。

自收复雎宁、宿州、淮州、邳县诸地,雎阳水渠通航,滨海的稻米、瓷、盐、丝、麻、鱼虾顺水路进入中原腹地,米价、盐价都往下滑了超过三枚铜钱,变动虽不大,但效果是很明显的,腹地里产出的菽豆,枣、陶、麦、黍往江淮之地流通,商肆亦出现了短暂的欣欣向荣。

洛阳府聚集了许多的文人医师,读书人来自荐贤良为国效力,医师想为天子请脉。

以中大夫刘儒为首的臣僚叩请圣驾回上京城,议郎姜奉则三请圣上布告天下,召天下杏林,为陛下请脉,治愈宿疾。

因着前方战事胶着,选后宴一推再推,群臣并无异议,到雎阳来了捷报,朝局便明朗了许多。

群臣每日朝议,为选后宴的吉日纷争不休,一部分是说已经筹备完毕,催尽快开始,剩下的则认为女子生产极为危险,伤害龙体,需得将陛下龙体治愈后再选后,在此之前,陛下不宜孕育龙嗣,避免伤了元气。

秤的两端不断倾斜,延请名医的呼声站了上风。

十一月起,女帝开始召见医师,每日召见一名,起先医者都是摇头,后头来了一个雾隐山名医,请了神医陈林,太医署医正徐远两人一道参详,给女帝陛下下了两计猛药,女帝经脉畅通了许多。

医治有望的消息一出,几家欢喜几家愁。

又过了两日,女帝下了诏令,选后宴定在十二月初一,但秉承太/祖遗志,封侯不拜相,做了皇亲国戚,举家一族不得出仕为官。

圣令一出,群臣哗然,有高兴的,自然有有愤怒的,但金銮殿上已不敢像往常一样,吵得沸反盈天,便是有想法,也不敢再放来脸上,毕竟放了不但没用,还会有杀身之祸。

宴和光回想这小半年来诸多重重,那种只能站着挨打的感觉变成了只能跪着挨打。

这么大一个变故,朝野朝外一点水花也没翻起,读书人觉得理当如此,百姓们一听皇亲国戚四字,那就是鱼肉百姓的主,对女帝这一政令,只有拍手称快称赞陛下圣明的。

朝中也出现了不少狂臣,譬如这个姜奉一流,谁要是隐晦内涵一句女帝的不是,提一个对女帝不利的建议,杨明轩几人还没开口,这一波人就先跳起来,先将你喷个头破血流。

封侯不拜相,举家不得出仕为官,这可比后宫不得干政严重多了,本是一家人,干政不干政的界限在哪里,原本分不清,轻了重了都看皇帝皇后自己。

现在卡死了族亲不能做官,把外戚这一条路都堵死了,你干再多的政,那也是为别人做嫁衣,自己家一点好处捞不到,干政了干什么,还不如躺平了锦衣玉食来得舒服爽快。

柯染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