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实业巨头(594)

作者:水下野鱼 阅读记录

“这几年,政府花了大价钱,将市内的马路翻修了一遍,也通了自来水管与排污管,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很多了。”陪同陈志文的是商务局的马局长,香港顶级富豪前来,他自然应该陪同:“不过财政方面的投入还是不太够,现在也才完成了上沪市的一小部分。”

“一步一步的来,就是30年前的香港,也有很多贫民窟,经过多年的努力,才慢慢变好的。”陈志文点点头说道,几十年前的香港,还真不见的比现在的上沪强,中环等商业区除外。严重的时候,很多地方打水都不方便,也是到了70年代,麦理浩总督执政,正好加上地产市场牛市,港府收入一直盈余,才开始全面覆盖电力与自来水,外加修路。

“跟香港比还差远了,希望未来有一天我们上沪市,能够到达香港的水平。”马局长笑了笑说道,他可是去过香港的,中环的那么多摩天大楼、马路上那么多汽车,给他的震撼还是很大的。

“上沪作为曾经亚洲最大的城市,以后想发展起来并不难的。”陈志文说道。

“想发展的话,就必然需要大量的投资,香港曾经也是这样发展过来的。”马局长说道:“现如今香港的人工成本越来越高,已经不适合很多制造业了,陈生如果有兴趣的话,我们上沪很乐意承接香港的这些制造业。”

“香港其实已经开始在向内地转移制造业了。”陈志文笑说道。

“是的,只是香港的资本更倾向于在粤东省投资,那里的语言与香港接近,同时地理位置也很近,我们上沪市,还没有什么太大的吸引力。”马局长无奈说道:“陈生准备投资的项目,我们也都知道了,我们上沪市,很愿意承接这个项目,土地税收都可以商量。”

“上沪市会是备选的地方之一,现在我只能承诺这个。”陈志文淡笑说道,这样的投资去哪都会被试探一下,这太正常不过了,不光是内地,就是香港那边,都已经接到了不少东南亚国家的询问了。

“好,多谢陈生。”马局长笑说道,这样的事情,的确也只能提一下,不可能这么快就决定下来的。

“其实上沪市的条件已经很优秀了,宝钢加上汽大众,任何一个都是未来的工业巨头了。”陈志文又说道。上沪市被称为共和国长子,可不是一句笑谈,很多好的资源,大型工厂都往这边塞,可能中央的意思也是因为这里有着大量的人才、靠近海口等基础条件,那自然要借着这些优势,先将上沪市发展起来,然后再带动其他城市。

甚至,美的这个项目,如果是中央说了算的话,陈志文估计大概率,还是会放在上沪。

“这样说是不假,可我们上沪也承接着很大的责任。”马局长说道:“陈生可知道我们国内的知青群体。”

“知道。”陈志文点点头,知青,其实就是下乡的大学生或者高中生等高学历毕业生,在以前被安排到乡村学习,数量还是比较多的,在一定程度上,这些人的贡献很大,哪怕不是去做教师,可只要与乡下百姓接触,那多多少少也会传递一些知识给农村群体,同时,农村人或许没什么学历,可很多事情也有一定的经验,算是一种互补了。

“现如今改开,曾经下乡的知青,全部返回城市了,可陈先生也知道,如今经济不好,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岗位,这就造成了很多知青没有工作,这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一般的小城市,那些知青找不到工作,便会前来大城市,因此,目前上沪这一块,这方面的压力非常大。”马局长说道。

“那倒是,责任与义务共存。”陈志文笑了笑说道,上沪市有这么多好处,那承担这么大责任也是应该的。

“陈生,还有一件事,我们知道您这边在澳洲有一个大型铁矿石,所以宝钢这边的负责人也想与您见一面,他们邀请您去一趟宝钢。”马局长又说道。

“宝钢的?好。”陈志文点点头说道。目前亚洲的经济开始好转,对铁矿的需求开始变高,但还不至于到非常抢手的地步,自己目前,如果能够替自己的铁矿找到一个稳定的客户,也是不错的。

第496章 宝钢之行

接下来的两天,陈志文又与上沪市的领导会面多次,其中也有很多都算认识的,对于美的超级工厂的事情,大家也都有意无意的提了下,但分寸所有人都知道,因为目前,还没到城市之间争锋的时机,上沪市这边做的,也就是希望能够在这个超级项目定点之前,先涨点印象分。

到了第三天,陈志文便受邀,来到了位于上沪市宝山区的宝钢工厂。

“这里就是宝钢啊,感觉是真的太宏伟了。”还在远处,刘小莉透过汽车玻璃,看到外部那一片钢铁森林,感叹说道。

“当然啊,80亿美元建起来的工厂,怎么可能不大。”陈志文笑着说道。

“80亿美元?”刘小莉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数字,很是惊讶,这一年来她在香港,也算是见过很多世面了,可就算香港的最大上市公司,目前的市值也还不到30亿,中环的大厦,价值最高的,估计也就5亿美元,而即使是美的,一年的营业额也就30亿美元,但已经进入了全球十大电子公司之一了。

“重工业,不能只看投入,它带动的,是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不要以简单的数字来计算。”陈志文摇头说道。

如果是他个人,别说需要80亿美元,就是只要8亿,也不可能投资重工业,从个人角度来看,做一些低技术含量的生意,更划算,比如地产、金融,又或者利用先知优势发展电子产业,后续有了资本,再投资未来的零售巨头,从而慢慢的掌控日用品产业链,这样是最划算的,收益最高,等这些行业发展到了很高水平,不太可能再翻倍式的增长后,再适当投资一些较“重”的产业,比如汽车行业。

但即使是汽车,比起钢铁行业还差远了,可内地政府,在远见方面,是非常有眼光的,即使代价再大,也得发展重工业,包括钢铁、化工、石油冶炼等等,也正是因为这些产业在70年代就开始准备,到了21世纪之后成熟起来,内地政府在经济上的发展才可以创造连续增长的奇迹。

要不然,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如果国内没有足够的钢、没有石油冶炼技术,没有最基础的化工产业,那绝对轻松就被欧美捏死经济。就一个简单的没有足够的钢材,恐怕连最基本的高速公路都发展不起来,更不要说汽车产业、造船产业这些了,没有宝钢,后面这些超大型的产业,就不可能有发展起来的机会。

当然,技术可以发展,可原材料还是被卡,这是没办法改变的,这也是困扰内地20年的问题,但好在供应商不止一家,同时各种地缘政治因素的结合,最终还是熬过了困难期。

不过,陈志文也知道,这个项目被小日本与德国坑了很多,可没办法,先进的炼钢技术,各国都不肯出售,宝钢这边也就只能硬着头皮建起来了。

很快,汽车便来到了宝钢的门口,这里已经有一群人在门口接待。

“陈先生,欢迎来到宝山钢铁厂。”在陈志文等人下车之后,接待团队为首的约50岁的男子笑着走了过来说道。

旁边的马局长连忙介绍道:“陈生,这是宝钢的现任厂长李明先生。”

“你好,李厂长。”陈志文也是礼貌握手说道。能作为宝钢的第一任厂长,可不是一般人,要知道,这个工厂,可是被中央直管,给予了整个内地改开进展中最重要的一步,且自己在未来,也会与他长期合作。

“早就听说过陈先生在香港的大名,在香港所做的事情也是为我们华人争光了。”李明笑了笑说道。他之前在燕京工作,就经常听到香港那边的事情,毕竟香港回归,可以说是改开之后最大的事情之一,几乎整个全国资源都需要配合这一件事。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