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实业巨头(627)

作者:水下野鱼 阅读记录

因此,目前还没有开发的浦东就是不错的选择,其实在之前上沪的时候他就有这种想法,不过这种事没必要自己提,自己提了,那在谈判中就占劣势了。

“也不算全是农田,在浦西隔江的对岸,现在已经也有了很多楼层以及新物业了。”秦志豪回答道。

“看来也都很聪明,知道那里的位置。”陈志文笑着点点头,只要渡江游轮足够多,那对岸位置也丝毫不差的,如九龙仓旗下的海港城,就在中环对岸,结果靠着天星小轮,夺走了中环的大量客户。

当然,如果中环也有一个海港城,那九龙的肯定就竞争不过,可中环寸土寸金,怎么可能有这种大地皮?

“那我们是否决定就在浦东建厂?”秦志豪又问道。

“可以,不过就选浦西繁华区对面那一片地方的前后位置,在那里建厂。”陈志文答应说道。

只要到了90年代,浦东的价值立刻会以指数级上涨,幅度远超过上沪的平均值,且没有地方本土竞争者,这里是个新市场,因此,除了零售这种需要遍地开花的特殊行业,在上沪市的投资,陈志文在未来也是更倾向于在浦东。

而红牛的超级工厂,放在浦东,对本土经济也是有好处的,浦东目前还没有变成经济特区,整个上沪市,应该也只有少量资源投入这里,而据他所知,住在浦东的人却非常多。

“宁买浦西一张床,不买浦东一套房”,这句话足以看出浦东浦西的差距,在目前来说是天与地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现在浦东都是以农业及少量工业为主,浦西则是汇集了上沪市的所有精华。

在改开之前,大家的岗位都是定下来的,浦东浦西之间的人员流动虽然也不小,可还能受控制,但改开后,浦西的大量工作岗位,可是吸引着浦东的人,毕竟,种田一年可能也比不上打工一个月,即使,正式工作都是铁饭碗,不会突然多很多,可就是临时工,也要比务农强多了。

胡应相就受邀在浦东浦西之间建一座桥,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如果自己在浦东建一个大型工厂,必然可以与当地打好关系,等浦东特区成立,加上自己资本雄厚,自然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了,而且光是一个不错位置的1平方公里土地,这个价值就是非常惊人的,哪怕未来需要工转商,也算不了什么。

如果不是现在可以借着投资工厂的名义,那拿下这么大的地皮,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80年代,没有什么理由,是不可能拿的到地皮的,这是法律规定的,而浦东特区在90年代初成立,一旦成立就会成为全国焦点,内资外资全部涌入,在那种情况下,陈志文想要参与,建几栋大厦都不难,可想要拿下1平方公里的地皮,还是靠江的,这几乎也是不可能的,如同现在的九龙半岛,神仙来了也拿不到这么大面积的土地。

政府也是有发展规划的,地皮也是一块一块的开发的,外人也只能看准机会适时入手。可如果早就是工厂了,那政府也就只能协商了。

“好,如果在长江附近,我们进货出货也会方便很多。等我再回去与上沪市协商,确定位置,再来告知陈生。”秦志豪点点头说道,他也没往地产方面去想,毕竟,现在的浦东,还是太荒了。

“嗯,好,不过我明天就要回香港了,也有可能后面还会去美国,到时候你可能需要等一等了。”陈志文又说道。

今年上半年,他的核心基本上就在香港、欧洲、内地,美国那边还没去过,这么长时间积累下来,那边也有一些事情了。虽说美国业务可以来香港汇报,不过很多事情也不是光靠汇报就能决定的。

“好的。”秦志豪点点头,又问道:“陈生,还有一件事,我们原本准备从日本采购最先进的方便面制作流水线,就是上沪那边有点其他想法,他们不希望我们采用先进的流水线,而是想让我们尽量都采用人工的方式。”

“这是想增加就业数量?”陈志文一听也就明白了过来,任何时代任何地方政府,都是非常关心就业的,因为就业,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年轻人,没工作,反而可能成为社会隐患,前两年的香港,因为地产危机导致大量的工地停工,港府哪怕出现了财政赤字,也是坚持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尽量保证更多的人就业。

“是的。”秦志豪点点头说道。

“那效率方面呢?采用人工的话,会影响多大?”陈志文又问道。

“效率会慢一点,我们的投入也会少很多,虽然后面的工资花费也会更高,但因为内地人工成本低,想摊平的话,估计需要很多年。”秦志豪回答道:“如果还想保证原有效率,那就得增加规模。”

“这样上沪市估计更开心了。”陈志文笑了笑,随后说道:“也不是不能商量,不过既然造成了我们效率降低,那就让政府从其他地方补偿吧,比如更大的地皮或者税收优惠,我们可以为上沪市提供更多就业,但不能亏,原则就是这样。”

其实,多拿一点地,什么亏损也就补偿回来了,不过利益还是得最大化,因为自己会提供给上沪市更多的就业。

“好的。”秦志豪答应道。

第524章 电厂业务大扩张

6月22日,夏至。

陈志文一行人,离开了待了一个多月的内地,回到了香港。

香港的主体经济,还是那样的一潭死水,在被地产绑架之后,所有的经济数据都与地产挂钩,地产强则经济强,地产弱则经济弱,虽然有一小批人,似乎已经看出了未来的走强趋势,开始大胆投资,另外,包括恒隆地产在内的几家地产公司,也因为受到了陈志文的投资或者海信银行的支柱,部分不得不动工的业务也开动了起来,但对比与整个香港的地产市场,这点规模还是太小了点,几乎产生不了什么影响,如同地产牛市最巅峰的时候,就算有小部分人撤离,甚至他们公开宣称地产市场会出问题,也没人信。

大部分人,都是跟风的,即使觉得未来可能会不一样,但也不敢赌,只有那些有眼光又敢赌一把的人,才能够逆风崛起。当然,像恒隆地产那样赌输了的,实际上也比比皆是。

休息两天后,6月25日,陈志文来到了位于中环的和记大厦,目前的和黄,是他旗下最重要的公司之一,不亚于美的,因为很多重资产投资,都是由和黄来负责。

“跟粤州市的发电站项目,谈的怎么样了?”陈志文喝了一杯刚刚泡好的咖啡后,问道。

港灯,因为是公共服务,所以没办法独资,必须要上市,不然就会被港府取消独家经营权,虽说,发电业务就算没有这个权力别人也不太可能进入,可也没必要与港府对着干,再说,发电站业务,重资产,回报率也只能说稳定,根本就谈不上暴利,也没必要独资,还不如保持上市,这样在融资的时候也会很方便。

不过发电业务虽然每一个都是重资产,但几年下来也未必会有几个新项目,特别是之前,港灯一直陈守香港,就最近,才开始进军内地,而即使在未来,能够参与的项目也不会达到数量很多的级别,除非陈志文额外再注入资金,但这样的低回报重资产项目,至少目前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港灯在整个集团内部就属于第二等级的企业,由和黄直接管理,还不如九龙仓,后者还是可以直接向陈志文汇报的,因为虽然目前九龙仓的规模还不如港灯,可未来的潜力要大多了,只要有资本,是可以在很多国家很多城市直接建商场,可发电厂却不行,虽说后者可能影响力更大,但的的确确,是很难成长到非常庞大的规模的。

这种难得有什么大动静的子公司,陈志文也不至于需要经常去过问,因此,交给和黄就行了,不过在纯粹的运营这一块,还是由港灯自己负责,只不过资本投资这一块,和黄负责。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