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为李世民剧透玄武门[历史直播]/历史直播,开局为李世民剧透玄武门(254)

作者:三傻二疯 阅读记录

但这腥膻已久宛然异域的地方,竟然区区一年之间便一转而为诗书朗朗,这变动之大,委实令李道宗惊愕不已,亦且五体投地:能在不动声色之中教化百姓,岂非正是贤相的风采?

但杜如晦只咳嗽了一声,轻轻摇头。

“任城王太高看老臣了。”他低声道:“什么口诵诗书?这些人诵念阅览的,多半是老夫命人抄好后散发的《齐民要术》、《四民月令》……喔,还有几本道经。”

李道宗:……什么?

“不过说起来,前几任的兰州都督与兰州都督倒真是推行过诗书。”杜如晦轻描淡写道:“他们发的还都是些什么《尚书》、《春秋》,诸子讲章,说是要‘以夏化夷’,令蛮夷入华夏而华夏之……用心倒是很好,可惜这里与中原分隔太久,寻常人实在读不懂夫子的微言大义。所以嘛,听说这些经籍大半都成了记账的账本。”

李道宗:…………

“还是相公眼光深远。”他艰难道。

杜如晦叹了口气:“也不算什么深远不深远吧。只是老臣以为,华夏与否暂且不论,要推行书籍教化,总得让人读得懂、愿意读才是。所以老臣思之再三,才挑了这些书——道经中的种种比喻精妙绝伦,当作故事也是好看的;至于《齐民要术》么,就算不耕田不种地,仿照着上面的法子,做点酢菜吃吃也好啊。”

李道宗……李道宗是实在有点不敢说话了。显然,杜相公的言辞已经不仅仅是闲谈寒暄,而是隐隐牵涉到了朝政的纠葛:前几任凉州都督兰州都督脑子又没有进水,难道不知道尚书春秋在本地推行不开?之所以无视实际强制推行,不过是为了满足大唐朝廷根深蒂固的政治正确罢了——所谓儒为百家之本,还有什么比口诵春秋尚书更能让大臣们生出教化蛮夷的快感呢?

而今杜相公寥寥数句,算是把朝中高谈阔论诸大臣最阴暗险恶的心思都给扒了出来,所谓骂人不揭短,设若京城跃跃欲试的诸位言官听到这番议论,那岂不该拼力喷出所有口水,以捍卫儒学正道?

……好吧言官可能确实不太敢。毕竟杜如晦杜公威望无双,生平又以能言敢断而闻名,号称是有仇不过夜,睚眦必报。真要惹翻了他,搞不好全家都会被送到江州度假。

但惹不起杜如晦,还惹不起他李道宗么?即使不好直言围攻,总可以暗戳戳讽刺几句武夫粗鄙,保管引经据典阴阳怪气,恶心得任城王吃不下饭。

他一个武将,拿什么去和职业玩嘴的辩经高手斗啊?

显然,杜相公不会顾及武将的心情,他慢悠悠再次开口:

“当然,老臣用这些杂书,也是无可奈何——兰州凉州其实也有读书的士人,但却并不愿意在这些诸子典籍上消耗光阴。他们自己觉得经义的水平与长安差距太远,就是再如何苦读钻研,也不可能在贡举或国子监中出人头地。又何必花这些功夫呢?”

……李道宗是彻底麻了。

贡举!国子监!样样都是朝廷用人的大政,样样也都是神仙打架大佬互殴深不可测的浑水,绝不是他这身份尴尬的武人宗室可以参言半句的!

——你们顶级文官高手对决,能不能顾虑一下咱这个粗人的感受?

惊骇绝伦之下,任城王绞尽脑汁不得其所,连鼻孔都变大了!

所幸杜如晦似乎没有拉人下水的爱好。在任城王呼呼喘息之前,他咳嗽一声,又缓缓道:

“当然,臣老病侵寻,这些事实在也不该多操心了……不过,老臣还奉了陛下的一封密旨,想向长乐公主求取一件东西。”

如坐针毡如芒在背如鲠在喉的李道宗立刻双眼一亮,真正是长长舒气如蒙大赦,赶紧起身告辞,快步赶出门外,只留下侄女李丽质与杜相公彼此独对。

·

眼见任城王近乎仓皇的退出,杜如晦俯首又急促喘息,似乎是说话太多,气短而神疲。他摆手谢绝了公主倒来的茶水,只是低声开口:

“公主……公主听了老臣刚刚的话,不知有什么想法呢?”

大概是年纪尚小,还来不及想那么多的弯弯绕,李丽质毫无犹豫,一口回答:

“我觉得相公的法子很好!”

是的,虽然说是要教化百姓,但百姓连经义都一脸茫然,那印发这么多典籍又有何用呢?还不如从耕作农学等实际入手。李丽质是真觉得杜公因地制宜,贤能敏锐。她想了一想,甚至补充了一句:

“我此次回京,一定会向陛下奏报在兰州的见闻。”

杜如晦微微一笑,却只是轻轻咳嗽。

“那就多谢公主的美意了。”他缓缓道:“既然公主如此说法,那老臣心中也算有个底了……殿下在宫中日久,最得圣人的垂怜。不知圣人可曾向殿下展示过什么超出寻常的典籍文章么?”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