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为李世民剧透玄武门[历史直播]/历史直播,开局为李世民剧透玄武门(286)

作者:三傻二疯 阅读记录

不过,长乐公主依旧从这简明扼要的解释中听出了端倪,她注目伯父,语气微有疑虑:

“……仅以西域商人送入的金银,也不足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吧?”

商贾辗转千里生死难测,又能携带多少金银呢?更何况人家并非只买不卖,也是要出售西域各色珍物的嘛。——当然,华夏物产过于丰富,总体而言在贸易中的收入远远大于支出,即天书所谓之“顺差”、“出超”,但这些金银数量并不算夸张,朝廷是可以轻易调整的。

“这是当然。政事堂已经下令抛售仓库中储备的粮米来兑换金银,想来用不了多久就能平息。”李孝恭道:“但关键是,这小小波动的印证了天书中的某个预言……尤其是朝廷依照天书开发出了新的船只,正欲以此大力发展海上的贸易,那么局势就愈发微妙了。”

——为了征伐辽东,皇帝花重金换来了全新的船只制造技术,计划打造全新的强力水师,隔绝敌寇海上的出路。只是近日西域的利润耀人耳目,却令朝中重臣蠢蠢欲动。考虑到天书曾再三言及“海贸”,设若战后以此大船招募海商往来贩卖,岂非又是一笔天大的进项?

这念头一旦升起便不可遏制,所以皇家的造船图纸与技法一分为二,一份送向琅琊会稽制造战船,一份送往岭南广州,官民合资制造商船。两面都由国公长孙无忌监督总掌,进度极快。至今为止,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只不过,在射出这支贸易之箭以前,宰相们却忽而在天幕中翻找出了一些极其微妙的消息。以至于进退维谷,竟要派出河间郡王与公主协商。

谈到此处,李孝恭终于自身侧的锦袋抽出小小一个金盒,扭动机括打开机关,取出了一张纤薄的麻纸。

“这是宰相们亲自誊抄的天书段落。”李孝恭道:“虽尔写的是后世朱明及以后的事体,对当今却也大有借鉴之处。”

李丽质接过麻纸,仅仅扫一眼开头,心中便微微一动:

【白银货币与海商——带明的坑爹对外贸易史】

自实行新法,掌握关中百货贵贱的情报以来,朝廷在平准均输上的手段便大为纯熟。每月政事堂会计算关中各地基本物资的轻重丰乏,而后损有余补不足调拨货物平衡差额。关中的物价由此长期平稳,从无奸商囤积居奇的空隙,可谓再现了昔日桑弘羊均输法的无上荣光。

但这法子买卖极为频繁,转运中需要调用大量的铜币。而偏偏一如天书所言,华夏自古缺铜,朝廷手中的铜钱常常匮乏,又要供应军中器械,实在难以支撑。因此户部年年饥荒,隔三岔五就要到政事堂中闹事,即使天子也不能平息。而今钱荒迫在眉睫,朝野上下早就有了更改钱法的动议,只是干系太大,一时不敢动手而已。

有这样的压力逼迫在后,也无怪乎宰相们会关注什么“白银货币”。

李丽质屏息凝神,仔细读了下去。这篇麻纸依旧是天书的风格,一开始便漫无目的而随意散淡:

【到明朝中后期为止,发源于隋唐的海上丝绸之路终于完成了最后的扩张。虽然在气候的急剧变化之下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断绝,但日益兴盛的海上贸易却完全取代了西域的作用,并表现出了至为惊人、乃至于超乎想象的威能。

这种威能远远超出于汉唐时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甚至超出于由汉至宋历朝历代华夏所有对外贸易的总和。如果说隋唐两宋以来,商人往来诸国还仅仅只是以国家财政的有力补充,或有或无的暴利而已;那么自明以后的历史中,海上贸易就真正成了决定整个国家命运的关键要素——在以百年计算的光阴里,这条横跨千里万里的丝绸之路塑造了整个华夏的面目,甚至也塑造了整个世界的面目。

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以《白银货币》的观点总结整个近古时代的国际贸易:在1400-1700年的第一波全球化之中,虽然欧洲往来如风叱咤风云,工业革命一片勃勃生机,但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却依旧是华夏。

至于为什么有这么离谱的局势,那原因倒也很简单。虽然带明是被动卷入了世界市场,但整个华夏文明一旦进入贸易之中,那真是太他妈能赚钱了。

当然,仅仅强调华夏能赚钱,那倒也不符合史实。实际上,这条赚钱的门路多半还应该归功于西班牙。十五至十六世纪时,远赴美洲的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在新大陆发现了数额至为惊人的金矿与银矿,储量丰沛到不可思议。以彼时最先进的汞齐法开采,仅仅波托西银矿一地的白银产量,便约等于除美洲以外全世界产能的总和。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