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为李世民剧透玄武门[历史直播]/历史直播,开局为李世民剧透玄武门(393)

作者:三傻二疯 阅读记录

上官婉儿跪伏在地,虽然大受震撼不能自已,但依旧迅速领悟了皇帝那深沉老辣的用意。她磕了一个头正欲表示决心,却听天子又平静开口:

“……此外,郯国公张家的子孙张遂,在算学天文上似乎也极有造诣,也要多多留意着。”

她停一停,道:“天书所称述的一行和尚,似乎便是此人。”

上官婉儿稍稍茫然,而后面色微变:天书曾在综述唐朝技术进步的篇章中长篇大论的颂扬一行僧之于天文测量的伟大贡献,她当然不会没有印象;只是万万料不到,这位高深莫测极受推崇的“一行”,竟然是郯国公张公谨的后裔,真可谓无巧不成书了。

……不过,她隐约记得,一年前陛下便曾特地下旨,以“追念旧功”为名,加赏太宗凌烟阁功臣一切在世的子孙,手笔之大,前所罕见;原本朝野议论纷纷,还以为是皇帝与李唐旧臣彼此缓和的信号,但而今看来,怕不是专为了张遂这口醋,才特意包的这一笼饺子。

天子一旦下定决心,要以深仁厚泽笼络人心,那可真是爱护珍惜,无所不至呢。

大略把握住主上的心意,上官婉儿心中也有了底,她定一定神思,低声道:

“圣人深谋远虑,迥非臣愚见可及……只是臣要请圣人的示下,不知此行迎候才女,是以什么名分呢?”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皇帝要加恩也罢赏赐也罢,总要有个光明正大的理由方可。上一次逢迎神秀禅师,是因禅师“两京法主,禅门之宗”的身份,要供养布施以聆教诲——饶是如此,还被宰相们横插一杠,联手驳回,最终不了了之。而今米氏才女声名不显,招待的规格设若太高,又怎能令朝野心服呢?

当然,真要不管不顾,以中旨调动宫中人手径直入关中迎接,估计重臣们也无可如何。但朝廷规制最重宰相,没有相公们核准的中旨便等于是皇帝肆意妄为无视礼制的明证,以这样随意散漫的旨意传召人才,那无异于“倡优蓄之”——将才女们一并视为下九流无足轻重的戏子优伶或弄臣小人,可以随便呼来喝去、颐指气使了!

这是对待贤人的态度么?皇帝能如此传召自己将来仰仗至重的挡箭牌么?

显然,虽说在赏赐自己豢养的面首与方士时随意之至、毫无顾虑,但真要面对这至关重要的护身神符,至尊还是相当之有逼数的。她缓缓道:

“高祖、太宗皇帝时,曾有收养宫人为义女的法子。”

上官婉儿嘴角一抽,只能委婉提示:

“陛下,先帝时收养义女,本是为和亲所设。”

公主的编制是随随便便就能添的么?

“稍微破一破例,想来宰相们也不会议论什么。”皇帝不以为意:“再说,将来收养公主一切的花销,都由朕一力承担,绝不会沾染国库分毫。如此,外朝还能置喙什么?这是朕的家事,又不是国事!”

这话倒是不错。只要不动用国库的钱财,不滥施名爵,公卿们其实也没有什么借口干预——以礼法上讲,皇帝是全天下的大家长,一切臣民的君父;而今大家长看准了哪个孩子要养在膝下,那是自然而然,丝毫不足为奇的事情。

只是,皇帝依旧稍稍犹豫,沉吟着开口:

“……不过,你说的也有几分道理。贸然下旨收为义女,恐怕会让才女大有不安。也罢,总要徐徐为之,你办事的时候,悄悄先露个底再说,不可急于一时。”

这句话沉稳和缓,却听得上官婉儿嘴角愈发抽搐——以她的印象,自陛下登基以来,哪怕是面对着亲生的儿女子孙,那可也再没有过这样的温柔小意,关怀备至了……

居然还会考虑才女的“不安”?当年陛下囚禁薛绍逼迫和离时,考虑过太平公主的“不安”么?

她深深吐气,终于匍匐了下去:

“是。”

·

上官婉儿办事一向妥帖,在得到皇帝明确无误的指示之后,她通前彻后想了整整一日,却并未急着派遣人手往关中迎接才女,而是亲笔草拟给太平公主去了一封书信;一面赞扬公主巡河有功简在帝心,一面却也暗示公主当事君以诚,将此次入关所招揽才女中最为杰出者及时报给皇帝,以示母女亲密无间的情分。

太平公主自然是从善如流,不数日便以快马寄来了关中出色人物的名单,而那位至关重要的“米兰芳”亦赫然在列。有这样一份名单打底,上官婉儿立刻便有了办事的借口。打点几日以后,她从皇帝处领得口谕,以“回乡省亲”为名义,整治行装预备车马,浩浩荡荡自神都出发,要随朝廷的车队一起返回长安。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