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给朱元璋当义子的那些年(77)

作者:醉酒花间 阅读记录

带着父老乡亲欢迎他到来的太平路名儒名叫陶安,这位大儒不光识趣,还有真本事,自从他站出来这帮助红巾军安抚民众,城里原本还有些浮动的人心立刻就安稳了下来。

最最最重要的是,陶大儒发自肺腑的认为天下各路义军起义都是为了金银富贵,只有他朱大帅是为了拨乱安民拯救天下百姓,只有他是真正能跟随的明主。

听听听听,这话谁听了不喜欢?

第30章

陶安带领太平的父老乡亲欢迎保境安民的朱大帅的到来, 还在乡亲们面前为朱大帅说好话,好像朱大帅是老天派来拯救他们的真命天子,真情流露老泪纵横, 可把朱大帅给感动坏了。

但是朱元璋也知道这些好话听听就行, 当真才是坏事。

读书人的嘴, 骗人的鬼,说好话的时候感觉恨不得能和你好一辈子,想祸害人的时候又能兵不血刃的把人折腾的要死要活。

他朱元璋是个聪明人,知道什么话能信什么话不能信。

陶安真心觉得他是明主那最好不过,要是迫于压力装傻说假话也没什么,只要能帮他安抚百姓治理太平,别的都不重要。

那人在太平路德高望重, 有他那些“顺天应人”“拨乱安民”的说法在, 红巾军就更容易得到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 百姓觉得红巾军好, 他们还愁朝廷反攻吗?

陶安就任幕府参军后踏踏实实的帮他出谋划策招揽人才,在稳定民心的事情上功不可没,这就够了。

只乐意听好话的那是昏君,他是个清明的好大帅,不会被甜言蜜语蒙蔽双眼。

他朱大帅嫉恶如仇,谁敢在他眼皮子底下搞幺蛾子, 转头他就能把人扔到江里喂鱼。

不管怎么说,总之太平路符合它的名字,打下来之后一切都很太平。

淮西红巾军拿下太平路, 在江南繁华之地稳稳的插进一颗钉子, 再有和州、滁州等江北州县源源不断输送兵力补给,大军兵锋直指集庆, 大战一触即发。

只打下太平路远远不够,只有集庆那种地势险要的地方才能让他们站稳脚跟安心发展。

朝廷在江南兵力不少,地方团练也不在少数,朝廷是蒙古人的朝廷,汉人在蒙古人的朝廷中备受压迫,然而即便如此也总有些在压迫中混的风生水起的能人在。

蒙古人内部争权夺利,汉人内部更是和团结不沾边。

中原这边的起义军打的如火如荼,镇压起义军的朝廷官兵更是大半都是汉人。

脱脱下令地方自行招兵买马镇压叛乱之后,那些有粮有钱有地的地主老爷们养起私兵来更加 肆无忌惮,一个个嘴上说着要鞠躬尽瘁以死报国,其实就是扛着效忠朝廷为朝廷分忧的大旗圈占地盘,干的事情和红巾军也没差多少。

郭天叙和张天佑来到太平后只对攻打集庆上心,他们两个本事有限,也有点自知之明,很识相的没有干涉朱元璋安排接下来的仗怎么打。

要求只有一个,集庆必须是一把手或者二把手或者一把手和二把手一起攻打,打下集庆府的功劳他们要定了,谁都别想和他们抢。

这个要求有点不讲理,但是因为他们两个以前更不讲理,所以朱元璋竟然觉得他们这次还算安生。

只想要最后的功劳而不插手最终之战之前的安排,这可真是安分,安分的让他有种不祥的预感。

他的安排非常简单,先派兵将集庆周边的路府州县拿下,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包围集庆府,等集庆府陷入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孤立无援状态,他们再派出大军正面攻城。

只要外面的援军进不来,他们围城也能把集庆给围到手。

他们拿下太平路之后就把太平路改为太平府,并在城里设太平兴国翼元帅府,元帅是老朱自己,然后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又让通经识文的汪广洋担任元帅府令史。

如此一来,整个太平府官府衙门重要职位尽在他的掌控之中。

太平落入起义军手里,朝廷的反扑来的也很快。

之前在巢湖入江口埋伏巢湖水军的蛮子海牙率领麾下水军再次出发,沿江而下直奔采石矶。

朝廷的战船多,大批舰队围在采石矶江面,全面封锁姑溪河口,想要截断红巾军的退路,将他们一网打尽。

水军由蛮子海牙率领,步兵骑兵也不甘落后,大批兵马由陈野先和康茂才等人带领,由北向南攻击太平城。

康茂才是蕲州人,能文能武还孝顺,这些年天下大乱,起义军强盗山匪层出不穷,运气好打到自己家的是有纪律的军队,运气不好就是被强盗劫匪接连光顾落得个家破人亡。

康茂才运气不太好,打到他家的起义军根本没有纪律这种好东西,那伙人除了打着起义军的旗号,所作所为和山匪强盗完全没有区别。

上一篇:她在电竞圈封神 下一篇:枕边潮汐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