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给朱元璋当义子的那些年(83)

作者:醉酒花间 阅读记录

【也就当时是宋朝,换个武德充沛一点的朝代,没准还能再来一次“饮马瀚海,封狼居胥。西规大河,列郡祁连。”】

【据说当年元军进攻扬州,宋军有个回纥将领挥刀纵马直扑张弘范,险些将其斩首于阵前,那一刀要是砍实在了,后来会发生什么还真不好说。张弘范何许人也,应该就不用介绍了吧?】

张弘范,南宋灭亡的首功之臣,俘虏文天祥,大破崖山张世杰军,在石壁上刻“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字而还的汉人将领。

这个名字一出来,在场所有人都不陌生。

冯国用叹了口气,“怎么就不能砍准一点,直接把那家伙斩于马下多好?”

朱元璋比他清醒,“死一个张弘范还有李弘范刘弘范,大宋气数已尽,他张弘范也只是赶巧了。”

冯国用又是一声叹息。

【蒙古百姓和色目百姓因为徭役倾家荡产的事情多到数不过来,但是元朝对百姓的压迫不只有徭役和苛捐杂税,他们还有一个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操作,这个操作也是造成百姓苦难的重要因素之一,那就是放高利贷。】

【纵观历朝历代,不管民间高利贷如何屡禁不止,在官方那里对高利贷都是能打击尽量打击的态度,但是元朝不一样,元朝官方就是最大的放贷者。】

【当官的利用手中权利放高利贷不稀罕,《红楼梦》中凤姐放利钱人尽皆知,平时民不举官不究,但是到贾府抄家的时候,凤姐放利钱的事儿一抖搂出来,贾府立刻罪加一等。】

【元朝厉害就厉害在“官方”两个字,别的朝代的官员干这种脏活儿至少会偷偷摸摸的干,但是在元朝官员眼里脸面不脸面的都不是事儿,为了赚钱干什么都不丢人。】

【当时的高利贷叫斡脱钱,由一批专门发放高利贷的回回商人来经营,这个翰脱钱离谱到什么地步呢,年利率高达百分之一百。】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窦娥冤》,窦娥的父亲借了二十两两,一年之后需要还四十两,她父亲实在无力偿还,这才不得不将窦娥送去给债主当童养媳。】

【翰脱钱像是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快,除了利率高之外,放贷的人还能随意把利息计入本金后重新计息,反正没人管得了他们,他们想怎么算就怎么算,借钱的人就像他们圈养的牛羊一样一年一年的还利息,本金永远也还不上,因此民间也称翰脱钱叫羊羔息。】

【皇帝一缺钱就任命回回商人去民间放高利贷,上梁不正下梁歪,地方看到皇帝都这么搞纷纷上行下效,百姓在这一重又一重大山的压迫下没有活路,这就带来了元末的另一个社会问题——流民。】

【元武宗年间有官方统计,因为破产而从草原流浪到内地的蒙古百姓高达八十六万八千户,大家想想整个草原才多少人?】

【这种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顺帝年间,黄河南北的流民已经多达五百多万,这还只是黄河周边,算上元朝统治内的所有地区,这个数字再加个零都有可能,】

【要知道当时的人口顶天了也就□□千万,十个人里面就有两三个倾家荡产沦为流民,可见当时百姓的有多苦。】

【元文宗天历二年,关中大旱,早已辞官并屡召不赴的张养浩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灾,到任四月,因过于劳累死于任上。这位写过《山坡羊·潼关怀古》的老人在临终前留下了一曲《哀流民操》,里面写道:哀哉流民,朝不敢保夕,暮不敢保晨。哀哉流民,死者已满路,生者与鬼邻。】

【元朝身为中国唯一一个人口负增长的大一统王朝,这本身就已经能说明问题所在。怎么说呢,活该它短命。】

第33章

张养浩少有才名, 辞官归乡后朝廷七聘而不出,若非当时关中大旱,他不忍见百姓父子相食的惨状遍布关中, 他也不会再出任为官。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人如其名, 张养浩不在意高官厚禄,他在意的是百姓的疾苦,奈何朝廷已经救无可救,他耗尽家财累死在任上也于事无补。

赈济救灾从来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情,没有朝廷做后盾,再怎么痛心疾首也起不到多大用处。

张养浩积劳成疾去世时是文宗天历二年,距今还不到三十年, 老朱家的几位对这个人可能不熟悉, 李善长和冯国用听到这里却都是感慨颇深。

“哀哉流民, 为鬼非鬼, 为人非人。”

“张文忠公一心为民,可惜了。”

【按照传统的观点,社会上士农工商四个群体各安其业互不干扰是最理想的状态,也是统治者最希望看到的社会状态。】

上一篇:她在电竞圈封神 下一篇:枕边潮汐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