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刀上的舞者(74)

作者:青山320 阅读记录

年轻人拿身体换钱,老年人拿钱换身体,两类人彼此看似都能理解,又似乎很难真正的理解。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只有一种想法,那就是睡觉。心中的累无法用休息来调节,庆幸的是,自己是一个骨灰级的码字爱好者,一篇篇文章成为了我疏解压力的最好方式。在敲打每一个文字的过程中,就使得情绪找到了一个宣泄口。遇到极度难受时,就写到自己的日记中,不管格式,不管文风,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也不用顾及别人是怎么看的,因为这也只有自己能看到。

除了写作,还有音乐,弹琴这些事情都是帮我解压的方式。也有多次想点上一根烟,可又实在没有那个兴趣,也想去酒吧撒个欢,可也不喜欢那个环境。选择的都是最经济环保又符合自身特性的解压手段。高压下的生活,倘若没有了释放压力的口子,人会崩溃的。站在办公室的阳台上,俯瞰这座城市,一种无名的伤感涌上心头,这才是生活真正的味道。

害怕接到爱人打来的电话,因为怕又要付钱买材料了;又想接到电话,听听房子又有哪些新进度。人总是一个矛盾体,在相互的斗争中度过一天又一天。

房子一层层的建起来,脸上的皱纹也一条条的加深。重压之下让自己变得虚胖,体重竟然增加了几十斤。原本过于瘦小的自己曾无数次渴望多长几十斤肉,如今穿起西装更有范了,可真正拥有时,内心也有一种小失落。

当装修完,家具购买完毕后,房子算是建成了。站在田里看着这一栋房子,五味杂陈。应该高兴,好歹这是自己的房子,可想着不久的将来又会灰飞烟灭,成为挖土机下的一堆堆废弃建筑物,难免又有一种怅然如失的情愫从心头升起。

乔迁进新家时,没有那种非常欣喜的感觉,倒有一种住在酒店的滋味。在这座不是很熟悉的城市,也很少生活的城市,甚至建设房子时也几乎没有露过几次脸的情况下,我对这栋房子缺乏基本的情感。以后每年也就逢年过节住几个晚上,然后又会匆匆离去,和住酒店没有什么区别。很多次,我一直在想,这样的房子与我有什么关系?感觉这根本就不是自己的房子。

作为甚少入住的房子,自然是缺乏人气的,但依稀可以找寻到一点家的味道,那就是厨房、洗手间、房间等该有的设备一应俱全。可毕竟不是在这里长期生活,也谈不上是家,从内心深处也一直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家,顶多只能算是自己的房子。

网上流传甚广的一段话: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有家的地方没有工作。毕业后一直留在城市工作,对这句话的理解自然也是入木三分。虽然之前生活在租住的房子,家人在一起有说有笑,可感觉这就是家,尽管这不是自己的房子,但切实感受到的是家的温暖。

何为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我认为在外面奔波累了,总想回到那个可以休憩的地方,可以给人带来快乐,温暖的地方就是家。有房子不等于就拥有了一个家,家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家人,要有生活的气味,要有温暖的感觉。再大的房子,再装修豪华的房子,没有家人相伴,没有欢声笑语,这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当一所房子有了人气,有了相爱的人后才有了家的味道。如果一所房子里,家里总算暴力相向,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这样的家还算家吗?如果出门在外,总不想回到自己的房子里,能躲则躲,这样的家还算家吗?所以说房子并不等于家。

成年人的世界好比一部恢弘巨大的历史,旁人只看到他们想看到的那部分。正如老家人看到我在城市有一栋房子,可却看不到背后筹钱的那种辛酸。春节的时候,站在阳台上看着这个不经常来的城市,看着不远处的拆迁一步步逼近,有所期待,有所担忧。这样的场景再熟悉不过,就如自己时常站在办公室的窗口,看着不远处的湘江,心中有所想,有所思,有所忧,也有所乐。

第48章 “夭折”的行业协会

之前在为投资公司做项目时,H经理跟我之间的合作沟通还是很合节拍,项目结束后也是经常保持交流。当她跳槽到另一家单位后,也是从事培训经理这一岗位。有了年度培训需求,邀请我去沟通。在了解公司需求时,我捕捉到一个比较有价值的商业资讯:公司想建一个苗木交易市场。当时家里做苗木基地已经有好几年了,再者加上兼职做过一段时间苗木生意,对这个行业还是有一定的认知,也知道这其中的商业机会。

在最后方案陈述时,H经理让我跟他们公司的职业经理人Z总沟通,我抓住机会,非常巧妙的提了一个成立产业协会的思路,当时Z总听完后非常感兴趣,因为他们之前想成立协会,可已经有设立了,若要再设立,只能换一个名字或成立一个乡镇级别的协会,而我提的这个思路完全跳出来了他们之前的思路,更因为我对协会的运营的建议,导致后面聊的不是培训方案的事情,而是协会的事宜。从Z总的表情中,我能感知这个协会的项目说不定有戏。最后,Z总让我尽快出一个方案。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