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学习成为人生赢家(176)

作者:飞叠 阅读记录

季知行打开邮箱看了看投稿与拒稿的时间,中间只间隔了5天。扣掉排队时间、技术编辑质控论文格式的时间,审看他论文的学术编辑在给出拒稿意见时,或许……相当地轻率。

一想到有这个可能,季知行觉得自己心被狠狠地刺了一下,而后油然升起一股不甘,不甘又升腾为战意!我就不信了,这篇论文还能发不出去!

就如很多人在网购时,一开始可能对某样东西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一旦发现这样东西下架了,反而会百爪挠心地想要购买。

季知行此时的心态约等于此,原先他还抱着末学后进的谦虚之心等着学术编辑及外审专家斧正,如今被极其干脆地拒稿后,反而激起一股傲气——我还没大学毕业怎么了?我出身华夏又怎么了?我非得叫所有人对这篇论文心服口服不可!

阎安瑾看出季知行的窝火,知道这时候不能再火上浇油,安抚道:“规避学术歧视的事我来帮你想办法,你自己再看看如何将论文修改得更严谨。”

他当然知道季知行论文可能存在的「不严谨」完全是因为受版面所限,但这是客观存在的制约因素,几乎是无法规避的。所以,季知行只能继续斟酌提炼推导过程,以便让学术编辑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理解这篇论文的价值。

不过,季知行已经有了新的想法:“老师,您觉得如果我把论文的内容拆开来分别投稿,这样可行吗?”

379页的推导过程压缩到短短5页,再怎么提炼,丢失大部分细节也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很多细节还很关键,但他只能选择保留更关键的细节。

可是,就如黎曼在《论小于给定数值的素数个数》这篇论文里留下一句「证明从略」,是因为他认为这段性质证明属于可以删去的部分。但事实上,自他英年早逝至今,仍然没有数学家能完全推导出这一句「证明从略」所包含的全部内容。

所以,即使他再一次斟酌提炼推导过程,也仍然可能面对学术编辑对论文某部分细节空缺的逻辑质疑。

为了规避这种制约因素,季知行觉得可以把过于丰富的内容拆解开来,分成几篇论文来发。

阎安瑾肯定地点头:“这样也好,也便于学术编辑与外审专家理解。”

季知行反复推敲了几天后,决定把论文拆成七个选题:

“NS方程解的存在性与物理现实的联系”

“证明NS方程解的光滑性”

“应用NS方程对物理漩涡湍流普遍性质的计算方法与验证”

“NS方程的二维情形即时模拟”

“NS方程的三维整体光滑解构建”

“微观下NS方程的精确解与应用研究”

“NS方程的通解算法研究”

这七个选题有的侧重物理实际,有的侧重数学思维,可以分别选择物理与数学方向的期刊来投稿。

确定好选题后,季知行一天写一篇,只用了7天就都写好了——这可比压缩推导过程要容易多了!

把论文交给阎教授指点过后,师生俩一起筛选合适的投稿期刊,最后选定了物理方向的《现代物理评论》(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和《物理报道》(Physics Reports),这两家都是物理方向的顶刊,影响因子20多。

另外,数学方向自然是选择数学四大顶刊中除《数学新进展》以外的三家。再加上综合性非人文类科学期刊《Science》和《Nature》,总共七家期刊。

就影响力而言,《Science》和《Nature》其实是最大的,季知行人生中的第一篇论文就发表在《Science》上。这回第一次投稿之所以没有选择《Science》或《Nature》,是因为他觉得NS方程的相关论文更适合发在数学专门类的期刊上。

不过,现实证明,数学专门类的期刊编辑未必更慧眼识珠。

阎安瑾将期刊目录又斟酌了一遍才说道:“就这七家吧,等到哪一家期刊先登出你的稿件,你再把那份初稿投递到那家去。”这样是最稳妥的方法。

期刊筛选好了,季知行先是松了口气,可看着这一溜的英文又觉得心里沉甸甸的。

国内不乏科学期刊,但目前,无论是科研人员、高校还是科研机构,写出有价值的论文后都会优先向国外期刊投稿。就如同在燕大与哈佛之间,九成九的人都会选择哈佛。

这是受到现实因素影响的。

根据现行的条条框框与评价指标,在国外期刊发论文确实在应聘、评级、评奖、晋升、立项、经费申报等各方面都更有好处,因为论文质量是通过影响因子来计算的。

比如,《Nature》的影响因子如今是69.504,其51本子刊中,影响因子最低的也有8.089;数学四大顶刊中,影响因子最低的《美国数学会杂志》也有4.405。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