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兵戈前传(65)

作者:天阶月 阅读记录

那时他还没像后来在姜师叔麾下那般沉稳。不但输赢都挂在脸上,而且下一次还会软磨硬泡,求师伯让他换队伍去和“仇家”比拼,非要成功才罢手。

这样的人,还是不与他作对头的好——这是我和韦护达成的第一个共识。

普贤师叔每年会带二弟到五龙山一两趟,让我们弟兄相见。不过去玉虚宫“听经”的队伍没有再扩充过,我在几年之中都是讲堂上最小的弟子。

除了旁听席位上的一个人。

林云是杨戬十岁那年带来玉虚宫的,据说他义弟,年纪小我一岁,生得清秀纤细,像个女娃娃一般。虽未明言,我们都看得出他与杨戬一样并非凡人。

奇怪的是他不似杨戬那样对法术一点即通,或者说,他学法诀和咒语并不费力,却承受不住体内的法力流转,即使是简单的隔空移物,也要在精神饱满的时候施法,之后又要调息半晌。

杨戬似是知道他为何如此,从来也没催促过。

由于林云每次来的时日不长,我甚至没和他交谈过几回,但一直记得一件事:

南极师伯有一次随口说了句“上天有好生之德”,他极为短促地嗤笑了一下,随即被平素对他十分温和的杨戬瞪了一眼。

我十二岁那年“听经”已毕,回五龙山不久,就得知明年不用再去了。

随即听三师兄说,“玉泉山的杨戬师弟”作下了一桩大事。

也不知此二者孰为因,孰为果。

我本想求师父给我细说缘故,可是后来也没顾得上。

因为不久之后,师父神色复杂地告诉我,母亲怀胎三年半才诞下的三弟,也作下了一桩大事。

如果我早先就认得三弟,后又在云霄洞外遇见复生之后的他,说不定会是另一番情形。

可是凡事岂有“如果”。

没奈何,被人笑了许多年,说弟兄初次见面,作大哥的见面礼是三百扁拐。

后来二弟每次跟三弟提起当年打他一金砖的事,都被抢白“大哥不是替你报仇了么”。

再后来更好,他俩当着晚辈也不避讳这段“佳话”。

简直丢人到家。

三弟被迫“认父”的时候,我也不算小了,可还是对师父说过这样的孩子话:

“若弟子在家,自然拦着父亲,不教他打碎三弟的金身。”

“为何不说‘若如此,弟子自然拦着三弟,不教他到九湾河惹出祸事来’?”

“……。”

“各人自有缘法。他的命数如此,便是你太乙师叔也扭转不得。”

再见到他时,“李三公子”已是西周将佐中的翘楚,姜丞相倚仗的膀臂——虽然眉眼依稀还是那个缚在遁龙桩上仍然逞强说嘴的孩子。

三弟见到我也颇有些喜色,一边拉着我去后院安置,一边问王魔伏诛的经过,对我选了他对面的房间也没异议。

然而铺陈完毕,他却没有留下叙谈,只说前面有事便走了,很晚才回来。

第二天武吉跟我说,三弟昨晚在相府花园的树上坐了一个时辰。巡夜军兵发现了刚要叫嚷,被他一句“丞相派我有要务,噤声!”吓了回去。

“师父倒没追究……不过他这是甚么癖好,小时候也如此么?”

还真是惭愧——我并不知道。

(待续)

第36章 卅三

杨戬

他过了片刻才回道:“第一,远离众人,以防波及;第二,没有军情,免得误事。我可猜对了?这二者具备,就只能等到东征成功——第三件索性到时候再问。”

我暗自好笑,又道:“第三件最为要紧:赢了不许嘲笑我,输了不许对我使脸色。”

他回道:“使得。——不可再说了,我传音用得不熟,凝神久了要被看出来。”

次日师叔升厅点将,对比武的十二员将官多有褒奖,赐予每人一副上好的鞍鞯。“三甲”则各有一面玉牌,镌着“赤心辅国”四个字。

我本来不大想戴。可武成王的那面第二天就到了天祥腰里,他来相府时,又怂恿哪吒也戴出来。

第二天我也将玉牌佩在身上,结果哪吒又没戴,只说行动碍事,等天祥来了提起再说。

——怎么想都是故意的,虽然他至今死活不认。

转眼已是腊月,相府上下收拾洒扫,预备庆贺新年。师叔因正月十五是上元节,传令下次“英雄会”提前,改在正月初七。

“监看”另外两队场下选擢的差事轮到了天化。他倒并无怨言,只说“邓老伯他们想必嫌我把人家的绝招看了去。不如我们队中比试时,不再教我父亲看了,换太鸾将军倒公平些。”

师叔点头道:“这话有理。你近来言谈沉稳不少,我下次见清虚师兄时,定要说与他。”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