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144)

它们凝结着发明创造与使用者的智慧,说不定举一反三, 从青铜器进化出其他冶金术, 继而搞出神兵利器。

几个月前,嬴政断无可能生出此等想法。

那时希望的是活得越久越好, 是想要秣马厉兵扩张大秦疆域。

短短数月, 恍若隔世, 脱胎换骨。

近期去往咸阳招贤馆, 以包罗万象的心境去招募前来自荐者,那些被考察者自然也感觉到了不同。

此种秦风改变的时日尚短, 但效果已经显现出来, 有越来越多的人敢来招贤馆。

重点就是“敢”字。

当严苛的秦律被改动, 一些避隐于乡野的能人愿意来咸阳试一试了。

嬴政更是领悟了凡事欲速则不达, 比如不再急于征伐百越。

再如当下看了汉字演化史, 并没有想要一步登天地搞出简体字。如今想要加快传播学识的速度, 只需进一步改良秦隶就好,只有适合大秦的才是最好的,而不是一味追赶后世的发展进度。

一边想着,一边继续看水镜。

水镜:【提到最早的文字记录材料,很多人会投票给选项A甲骨。

如今,很多人对于甲骨文不再陌生。就算识别不了这些文字,但也大致了解它们是殷商文字,被刻在龟甲与兽骨之上,多作占卜。

甲骨文最初的发现者是清朝末年的金石学家王懿荣。

1899年,年过半百的王懿荣因身体不适寻医问药,药方中有一味难得一见的「龙骨」。

在买下这种药材后,他发现龟甲上刻有一系列有规律的符号。此前见所未见,非篆书亦非籀文。

王懿荣有着扎实精深的金石学本领,以敏锐的眼光看出这些“龙骨”药材可能隐藏了某种古代秘密。

他将市面上能买到的带有符号印记的龙骨都收购入手。经过反复研究,推论这些符号是现存史料中不曾记载的商朝卜文。

龙骨,这味药材很早就见于医药典籍《神农本草经》。

不是真的出现了传说里的龙,它泛指远古时期的大型哺乳动物骨骼化石,例如剑齿象、犀牛、三趾马等动物。

将其入药的历史久远,在《本草纲目》、《伤寒论》等医书中都能看到踪影。

从殷商到清末数千年的时间,现存史料中为什么没有人早于王懿荣先发现甲骨文?

一来,不是所有出土的龙骨都在商朝被用作占卜,那就不会在上面留下甲骨文。

二来,龙骨被当作药材使用时,理论上不一定研磨成粉,可以碎成块状入药。虽然块状骨仍能看出其上符号,但谁会对其投入专注呢?

一般情况下,主动去接触龙骨的无外乎是药材收购商、药铺、大夫与病患。

正巧收到的龙骨有甲骨文刻字,又巧合到此人有深厚的金石学学问功底,还需要他着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与研究精神,那才能让殷商文字重新现世。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是好运在身,却与他本人的学识与心性密不可分。

他终结了将这些刻字龙骨磨碎入药的“人吞商史”闹剧,对于殷商史学的研究功不可没。

时代洪流却无情又残忍。

一个人能够改变甲骨文蒙尘数千年几近湮灭的悲惨命运,但无力改变不了中华大地陷入屈辱乱世。

1900年,发现甲骨文不满一年,义和团攻打京师,不久八国联军侵华攻入北京。

王懿荣被临时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城破之际仍做着最后的抵抗,巷战到底不愿投降。

这一边有人苦苦死守,但清朝的最高统治者慈禧携光绪帝已经在主力军的掩护下弃城而逃。

最后,北京城被洋枪利炮彻底攻破。

清朝皇帝与太后外逃,被丢弃的守军们弹尽粮绝。王懿荣不愿做俘虏受辱,携继妻与长媳投井自尽,以身殉国。

甲骨文,它承载的不仅仅是遥远的殷商记忆,更是染上了清末乱世的鲜血淋漓。

当殷商文字在乱世重现天日,但那个时候又有多少人能安然无恙做考古学问。

王懿荣幸运又不幸,时逢乱世,殉国而死。像他这样的反抗斗士不在少数,很多都没有在史上留下姓名。

如今与百余年前截然不同了。不再朝不保夕,不再提心吊胆,担忧明天醒来就会陷入战火纷飞。

我们闲来无事拿出手机随便看看甲骨文图片,或戏说几句商朝构字法,或感叹几句当年的命运无常。

这样的和平环境来之不易,离不开无数革命先辈的奋斗,更离不开人民解放军的守护,由衷感谢这些最可爱的人。

话说回来,甲骨就是最早记录汉字的材料吗?

那还真不一定。

回看六个选项:A甲骨、 B青铜、 C纸、 D陶器、 E竹简、F丝帛。

山海十八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