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168)

民间仍有流通宋朝时期的铜币,也就不可能彻底禁止金属钱的使用。

大面积使用纸币,究其根本原因与利益相关。

被禁止流通在境内市面上的贵贱金属钱币,不是被窖藏起来,而是被统治阶层与豪富作高价流向了境外。

铜币通过贸易大量流向日本,出现了用黄金换铜币的情况。

白银则是大量流向中亚与西亚,那里主要使用银币作为货币,却也随着经济规模扩大出现了严重的缺银问题。

从中国运出的白银,以高兑换率流入中西亚,而让元朝统治阶层从中谋取了暴利。

梳理从唐初到元末的货币制度变化,不难看出其根源与商贸市场逐步扩大息息相关。

等到朱元璋建立明朝,面对的就是中国与境外经济愈发相连的大趋势。

大明如何建立货币制度?

依照如今的思维,需要复盘前车之鉴,开辟出一条顺势者昌的新道路。

十四世纪的朱明王朝却选择了逆势而行。

桎梏打压境内商业发生,封闭民间对外贸易,阻止金属钱币继续外流。

从前几期视频中,我们已经讲述过明朝强行遏制经济发展大趋势的结果。

比如关闭市舶司,让明朝中期的倭寇变为以明人商贩为主体。甘愿做刀口舔血的贼寇,原因无外乎“暴利”二字。

朱元璋定下大明经济政策基调时,是否详细分析了前人的成功与失败经验?

「大明宝钞」的发行给出了答案。朱八八,他是真的不懂怎么弄钱。

不用看更远,单说元朝力推纸币就是很好的借鉴案例。

最初,蒙古朝廷注意到了金国币制的失败。

耶律楚材曾经在金国为官,吸取金国通货膨胀教训,提出在发行元朝交钞时要以金银为储备金,没有足量贵金属就不增发新钞。这让元朝初期币制十分稳定。

纸钞不同于金属货币,它的破损率更高,也就势必涉及旧钞换新钞的步骤。

对此,元朝并未设立健全制度。没有准备足够的新钞,也没解决换钞需要支付手续费用引发的官吏蓄意勒索。那会导致纸币信用降低,引发了币制混乱。

后来不再是新旧兑换引发币制混乱。

元朝末年,朝廷不再顾忌贵金属储备量与纸币发行的限额数量。超量发行纸币后,纸币大幅贬值,加之战乱四起,引发了大规模的通货膨胀。

这些都是宝贵的历史经验。

「大明同行宝钞」却没有以史为鉴。或者说朱元璋也从历史中吸取了教训,但是不多。

他看到了铜钱不利于运输与大额交易,也看到了纸钞便于流通,更看到了形成统一货币的重要性。

明代宝钞在形制上堪称中国古代纸钞范本,制作精美且防伪技术高。

治标了,却没有治本。

其一,大明宝钞没有储备金,压根没有数量限制,想发行多少由朱元璋决定。

其二,没有成体系的新旧纸钞兑换制度。

明明元朝已经出现过相似问题,但大明发行宝钞时未曾同步提出倒换规则。

时隔一年,迟来地公布了“倒钞法”。此法却悬于表面,没有能落到实处。

最大的阻碍就是宝钞的发行数量从一开始就没有设定限制。

旧钞越来越多,无法及时换成新钞,继而让新旧钞差价、宝钞贬值、物价上升等等问题频频涌现。

导致宝钞贬值的另一个因素,是官府只管发行但不管回收。

在朱元璋推行宝钞时,规定民间禁止使用金银交易。想要大额交易,必须把金银兑换成等额的宝钞。问题在于再想用宝钞换回金银时,明朝政府却不允许了。

宝钞回收到朝廷手上的数量非常有限。

缴纳商业税时,按照七成宝钞三成钱币的比例,可以让宝钞回流。

明初却推行重农抑商,赋税的大头是田赋,商业税所占比很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民间宝钞积压数量越来越多,如何能不走向贬值崩溃的结局。

洪武八年初次发行宝钞,合价一贯铜钱为最大的面额。

在洪武二十三年,一贯面值的宝钞事实上只能折价铜钱250文,比价下跌了百分之七十五之高。

等到洪武三十年,沿海地区基本都不用宝钞而自发使用白银进行贸易,百姓们已经主动停止使用宝钞了。

大明宝钞的失败其根源失败于何处?

个人认为是明朝统治阶层在思想根源上对货币与经济的认知不充分,这从《元史》的编纂中就可见一斑。

《元史》为明初所撰写。

关于元代的货币史,其中《食货志》第一卷 列出了《钞法》,但仅仅用了829个字描写了从忽必烈时代的中统钞刊印到元末至大银钞的废除。

山海十八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