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111)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明朝对民生行业的态度,是不怎么管的。

例如北平,也就是未来的顺天府。

当林木用尽的时候,朝廷反应过来,要开始插手煤炭业的时候,才发现整个顺天府,百余座煤窑,只有一家官窑。

而且这家官窑并不面向市场,只为各衙门皇宫提供煤炭,由官府组织徭役,每年定期生产。

所以对于用工,在大明并不是问题。

这种作坊也吸收了大量的隐户。

又没有田,又不是匠籍和军籍,自然不在官府的统计之中,反倒是江淮的纺织业,因为太过耀眼,倒是处于官府的半管控下。

“你下个帖子,请这些作坊东家来工厂一趟。”

“你出面和他们开个会。”

“开什么会?”高珍询问道。

“既然想增加规模,肯定是有野心的,他们有成熟的技术,熟练的经验,也有了一定的本钱。”

“不知道他们中,有没有胆子再大些,愿意去开拓新的巨大的市场。”

蜂窝煤是垄断不了的。

虽然市场大,但也是直接面向百姓的生意。

蜂窝煤的技术门槛低,太过低廉的价格,以及它的模式,哪怕在一个州府,也必须要分散各方。

注定了竞争激烈。

这种较为分散,形成不了集中生产,竞争激烈,利润又不丰的行业,不适合王府掌控。

蒸汽机厂,焦炭炼制厂,冶铁厂这些就不同了。

技术门槛高,开设资本大,对社会关系又一定的要求,所以朱高炽要垄断。

煤炭业其实也该掌控。

但是煤炭业开矿风险性太高,特别是大明朝,安全方面实在是力有未逮。

所以朱高炽要换一种模式掌控,也就是正在计划的协会模式,把风险转嫁给商人,而王府只需要看顾矿工们的利益,才是最好的手段。

高珍明白了小王爷的意思。

一边让人去下帖子,一边整理会议章程。

朱高炽打回了数次,让重新修改,在会议的前一天,才算通过了高珍的想法。

六十余家蜂窝煤的小老板们,忐忑的来到中华重工。

工厂的规模,让他们更不好意思起来。

他们才多大的盘子,怎么当得起中华重工请他们来,看上去不够格,也没有人有底气。

唯独一个短须圆眼的中年人,颇为关心的问了接待人员不少的问题。

打听是小贵人的意思,还是只是中华重工外柜的主意。

得知组织人虽然是高珍掌柜,但的确是小贵人的想法后,那名中年人眼神一亮。

第一百一十五章 真本事

会议室的桌椅,是黄花梨打造,表面磨的油光闪亮,地面铺了大理石板。

无论是窗户,还是房梁,用料都是名贵的,看上去就知道不凡。

整个会议室一尘不染。

还没有脱离原来阶层的蜂窝煤作坊主们,有几个人的身上竟然还有补丁。

他们畏手畏脚,甚至不敢坐下去,害怕把椅子坐脏了。

他们中作坊规模最大的,一个月到手的也不过百余两银子的利润,一年也只是千余两而已。

一千两银子,哪怕是蒸汽机诞生之前的煤场主张德辉,也能眉头也不眨的扔出来。

而且不只是银子上的事,身份地位上也有巨大的差别,每个行业的资质是不一样的。

矿场主要么自身有读书人的身份,例如童生,秀才,要么家族中有身具功名的读书人。

至于举人,明初的举人还比较值钱,要到中期举人的含金量才会降低,有些煤场主开始具备举人的身份。

例如留下史料,在天启朝被阉党抄家的煤场主,就是举人的功名。

但是这个含金量低,针对的是国家层面,在中枢六部三司的级别上,放在地方,举人的身份是非常有用的。

而蜂窝煤的作坊主们,不是个秀才,也不是个童生,只是个小本经营的买卖人。

无论是生意规模,还是社会地位,两者之间有条鸿沟。

“随着煤炭业的产量突破,蜂窝煤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北平城蜂窝煤作坊从零到五十五家,从业人员规模达到六百余人,已经成为促进煤炭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燕王府为了蜂窝煤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取消门摊税,取消门税,抽分税。”

“根据外柜伙计们的统计,蜂窝煤作坊主要集中在北平,保定府以北,河间府青县,任丘两地。”

……

“中华重工下一阶段的重心,全力促进煤炭业,迅速推广北平八府,三十七州,一百三十六县。”

“以此带动焦炭业,冶铁业,蜂窝煤业,锻造业等,打造全新的生产链。”

“根据自身的定位,以及中华重工的规模和实力,确定计划的顺利落实,因此将会扶持一批具备高格局,眼光长远,有胆魄的商人。”

高珍一字不苟的念着稿子。

这篇稿子他修改了多次,按照小贵人的要求,才最终写好的一篇通稿。

不少人听的云里雾里,还有人其实听得懂,但是不愿意信,或者根本不敢。

也有人听得仔细,表情越来越慎重。

中午。

这些人在工厂食堂吃饭,食堂的餐具,是经过热水烫煮过的。

“这伙食可真好。”

“中户重工啊,早就听说这里的伙食,油水足的很。”

这些蜂窝煤作坊主,不少人还参与劳动,蜂窝煤的利润,也无法支撑他们奢靡。

“听说你用工超过了五十人,你不怕事么?”

“怕啊。”

短须圆眼的中年人,笑呵呵的说道。

“那你还敢。”

那人好奇的小声问道,“咱们用的可都是隐户,平时三五人还不怕,你闹这么大动静,万一惹来了官府,不怕吃官司?”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我们这行当本来就是个苦行当,外面称我们一声东家,其实我们是个屁的东家。”

“可谁让我们一没本钱,二没跟脚,能有这份安身立命的买卖,已然是祖上保佑。”

“而且蜂窝煤的技术,到底是小贵人的,我们也算是为小贵人做事,虽然小贵人不要我们的钱。”

“有这个机会不要错过,卯足了劲头使劲干,否则岂不是错失良机。”那中年人劝道。

他真不怕别人竞争,反而希望像他一样的作坊越来越多,这样才不会显得他鹤立鸡群。

否则哪天万一天塌下来,就是他最先完蛋。

“还是悠着点。”

“我们小门小户,能把日子过得不愁吃不愁穿已经很好了。”

同桌的有人说道。

中年人一边和同行们闲聊,余光一直盯着另外一处,见有个人起身,他也连忙放下筷子。

……

“王管事,王管事……”

“郭……郭东家?”那名外柜管事,想起了眼前的人是谁,正是蜂窝煤作坊规模最大的那家作坊主。

用工人数在十人以下的,绝大多数就是一家人干,这些作坊主在王管事眼里,并不是生意人。

倒是眼前的人,虽然生意不大,倒是有些魄力,所以王管事态度比较客气。

只论用工人数,此人就快赶上蒸汽机工厂的近两成了。

不过两者之间的利润,完全无法提及。

“您这是吃完了?会议室可以休息。”

“吃完了,伙食真不错。”

“吃好了就行。”王管事见郭东家跟着自己,停下了脚步,“郭东家有什么事情吗?”

中年人搓了搓手,满脸的不好意思。

王管事是外柜的管事。

这回邀请蜂窝煤作坊,还是他带人去一家家跑的,因为眼前人的作坊规模最大,印象才深刻。

否则全北平几百家蜂窝煤作坊,如何认得他是谁。

“郭东家是名单上的重要参会人士,你有什么问题,尽管直言。”王管事笑道。

郭东家犹豫了一番,终于鼓起了勇气。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