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319)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例如密云分区的刀具生产工厂,用更高效率的技术,节省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量。”

“不但让原本保持亏损状态的生产情况,还转变成略有盈余,所以小王爷的提议是正确的。”

朱高炽对周世丰的表态很满意。

中华重工的大掌柜,朱高炽需要周世丰这样的人来担任,不但保证中华重工体系的舒畅,又能全力落实自己的计划。

“新的蒸汽机,要尽快投入生产,各种型号的改进,要投入更多的资源。”

“并且加入到更多的行业中,例如铁道运输行业,同样可以用蒸汽机当做动力,让铁道马车淘换成火车!”

小九眼睛一亮。

这就是他为什么喜欢和小王爷呆在一起的原因。

小王爷总会有些天马行空的想法让人震惊。

小九脑子飞快的运转,思考把蒸汽机运用到铁道上的可能性,比较新式蒸汽机的效率和实用性,仿佛不难啊!

随着中华重工的快速发展,许多的技术人员并没有当面见过朱高炽。

韩有昌等技术人员,早就听说过小王爷在工匠一道上的天赋,如今见面果然如此。

用蒸汽机当做动力,运用到铁道上,有人提出来过,可原来的蒸汽机达不到效果。

所以这个念头,早就没人提了。

乃至出现了新的蒸汽机,还没有人往这方面想过,没想到被小王爷第一个提了出来。

……

原来的蒸汽机效率不如新蒸汽机,但发展出来各式运用各厂的思路和生产链是没有问题的。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技术司和各工厂工作人员,全力以赴的改进新蒸汽机。

在此技术上,小九和韩有昌等技术人员,开始研究如何把蒸汽机运用在铁道上。

传动部件技术,乃至车厢技术都有储备,去掉马力,改成蒸汽机而已。

最先解决的,是工厂大量运用的曲柄连杆机构,被挑选了出来,运用到了火车轮上。

然后是传动装置。

各种实验后,第一台单一汽缸和大飞轮的蒸汽机车,牵引五辆车厢,在北平铁道站进行实验。

朱棣受中华重工邀请,亲自来站台观看。

中华重工受宠若惊。

周世丰,徐宁,乃至密云分区总负责人严中正等,中华重工头面人物都赶来捧场。

“这新式蒸汽机,老大在技术报和生活报上的评价,孤都看过了,第一次看到老大这么激动。”

朱棣说话很和气。

周围的人恭敬的低着头。

朱棣来了,北平的首脑人物自然也要来。

布政司的左右布政使,还有都司官员,按察使司前按察使和中华重工有冲突,但下面的官员还是来了,以及北平的部分将领。

第一辆火车的试行,已经不再是普通的行动,对许多人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生怕出了意外。

“不需要人力就能自传的机器,自古有许多,但是像蒸汽机这种,不靠自然之力就能自行转动的机器,的确是新事物。”

颜钝前年组织北平大开荒工程,使用了许多的抽水蒸汽机,对此物已经接受。

他站在朱棣身旁,陪笑说:“虽然已经习惯了,不过到了能拉动车厢的地步,实在是让人难以想象啊。”

“开始吧。”

朱棣笑着说道。

随着朱棣的吩咐,许多人都为此忙碌。

第一辆蒸汽机火车头,很简陋很原始,看上去没有什么美感,像个铁架子。

第一位火车司机,紧张大于辛苦,满头是汗的把煤块铲入锅炉中,开始烧锅炉。

当蒸汽机开始运转后,他和同事合力踩下手刹。

“咔……擦。”

火车动了,但是很慢,比铁道马车起步要慢许多,让人忍不住怀疑,这火车能不能跑起来。

看台上的人们,纷纷盯着铁道上的火车。

五辆车厢装满了煤矿,是铁道上运载量最重的一次,超过了以往铁道马车运输煤矿的三倍。

火车头冒着白色的蒸汽,犹如机器的怪物。

它越来越快,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大。

它的速度从每小时五公里,逐渐到每个小时八公里,开始超过十公里。

普通的马,正常情况下的时速是二十公里,重要的是不能长久的跑动。

世界上第一辆火车的时速是八公里。

但两者出现前的重视性和投入性,以及具备的资源,和储备的技术不可同日而语。

最后。

北平第一辆火车,时速定格在三十里。

短距离骑马可以追上火车。

但是这其中的意味,在场的人都露出了惊呼,哪怕是朱棣,脸上一脸的动容。

他终于明白自己的长子,为何这么看重新蒸汽机了。

大宁到北平举例为近千里。

那么使用铁道马车,不需要更换马匹,不需要保持体力,一个日夜可以达到七百二十里。

早上从北平出发,第二日中午就抵达大宁。

日行千里啊。

真正的日行千里,并且是常态化。

朱棣忍不住摸了摸下巴。

蒸汽机火车头,近代时期,一般时速为一百二十里每小时。

第三百零六章 威望和权势达到巅峰的燕王

应天府。

皇城。

大殿中,几名太监燃起了蜂窝煤,煤炉上还放着铁水壶,铁水壶里装满了水。

“圣上请看,这里是火门,拨开后炉中火力增旺,闭合后炉中火力降低。”

一名老太监亲自示范,几名小黄门旁边看着。

朱元璋好奇的打量这玩意。

他早就听说过,从开始的不以为然,到现在终于第一次看见,可以说久闻大名了。

“城中百姓用蜂窝煤的多么?”朱元璋问道。

“蜂窝煤的确要方便,可是价格不低,使用的百姓不算多,可能是刚出现的新商品,也需要时间。”

朱元璋盯了眼老太监。

老太监自知多言,连忙闭上嘴巴。

朱元璋知道自己没读过书,所以成功后向来重视读书,学习文化,总结历史经验。

他对历史的了解,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

后世对古代朝代轮回有无数的探讨,古代也是如此,朱元璋希望从历史中找出原因。

军队对百姓负担大,他改进了卫所制度。

让卫所自给自足,也让百姓不再承受供养军队的痛苦,这是他的本意。

官员们德性不可靠,是王朝覆灭的原因之一。

朱元璋对官员们非常的严厉。

在王朝末期,制度败坏如同虚设,同样是主要原因,所以朱元璋非常看重制度。

他要求官员们严格落实制度,如果敢违反制度的,会给予严厉的惩罚。

宦官也是不好的。

所以朱元璋禁止太监干政,甚至制作成了贴牌,悬挂在宫门上。

在十九年前。

朱元璋在奏疏中出了错误,被名太监指了出来,这名太监后来被送出宫,遣送回原籍。

理由是这名太监干政了。

包括总结的,历史朝代中,宗室薄弱的朝代,多是短命王朝,宗室稳定的朝代,多是长久朝代。

所以他分封诸王,没有人能改变他的主意。

他太成功了。

他更信任自己的能力。

老太监没有干政,但显得好像很聪明的样子,太监不要那么聪明,聪明的人不愿意安分。

很多时候,朱元璋喜欢自言自语,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出方法。

当解决不了的时候,他才会去询问那些才干之士。

但是他对士的印象太坏了。

他童年的痛苦,被他归咎到了官员们德行问题,所以对有才干的人提出的建议,始终怀疑他们的立场。

是否出自一片公心,还是为了自己牟利。

但是毋庸置疑。

这位老人虽然有些欲望,希望王朝稳定,家族长存,但对百姓绝对是抱着盼望百姓安宁富庶的愿望的。

同类小说推荐: